《百法明門論疏》的主要內(nèi)容,《百法明門論疏》導讀
《百法明門論疏》是中國佛教唯識宗的主要經(jīng)典之一,內(nèi)容是解釋古印度世親(Vasubandhu,約四、五世紀) 的 《百法明門論》。義忠疏。唐玄奘 (602—664)于貞觀二十二年(648)譯出該論以后,很多佛教學者競相為之作注,如窺基的《大乘百法明門論解》2卷、圓測的《大乘百法明門論疏》1卷、義寂的《百法明門論總述》3卷等,其中最流行的是義忠的疏。
義忠,唐代比丘,襄垣(山西)人,俗姓尹,9歲出家,拜慧沼 (650—714) 為師,學《大般涅槃經(jīng)》,20歲開始學習 《四分律》、《十二門論》等,很快就學通 《妙法蓮華經(jīng)》、《無垢稱經(jīng)》、《百法明門論》、《俱舍論》、《成唯識論》等。主要著作還有 《成唯識論纂要》1卷、《成唯識論鈔》1卷、《法華經(jīng)鈔》20卷、《無垢稱經(jīng)鈔》20卷等。窺基逝后被奉為大師,在慈恩寺弘法50余年,后返故里而寂,享年72歲。
《百法明門論疏》 1萬多字,詳解五位百法。
心法即心王八識: 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識。五位百法所以把心法列于首位,是因為它殊勝,唯識宗把心法這種精神現(xiàn)象看作是第1性的,是決定一切的東西。
心所法是與心法相應(yīng)而起的心理活動,所以把它列于心法之后而居第2位。心所法分為6類:
1. 遍行。無論什么時候,無論那一個心王生起,“遍行”心所法都要生起。這種心所法共分5種:觸、作意、受、想、思。
2. 別境。不遍心王八識,各別緣境所引起的心理活動,共分五種: 欲、勝解、念、定、慧。
3. 善。一切符合佛教義理的思想活動都稱之為“善”。善心所共十一種:信、慚、愧、無貪、無瞋、無癡、精進、輕安、不放逸、行舍、不害。
4.煩惱。意謂擾亂眾生,使之苦惱。煩惱分為二大類: 根本煩惱和隨煩惱,這一項是指根本煩惱,因為它是一切煩惱的根本,可以滋生其他煩惱,包括貪、嗔、癡、慢、疑和惡見。慢即傲慢,分為慢、過慢、慢過慢、我慢、增上慢、卑慢、邪慢七種。惡見即錯誤的見解,又分為薩迦耶見、邊執(zhí)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五種。
5. 隨煩惱。這是隨應(yīng)根本煩惱而生起的煩惱。由于發(fā)生作用的面寬狹不同而分為三種,忿、恨、覆、惱、嫉、慳、誑、陷、害、驕十種,發(fā)生作用的面最小,只能同類相生,各別生起,故稱小隨煩惱; 無慚和無愧發(fā)生作用的面稍寬,遍不善心,故稱中隨煩惱;掉舉、昏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亂、不正知,發(fā)生作用的面最寬,遍行染心,故稱大隨煩惱。
6. 不定。意謂對識、性(善、惡、無記)、界(欲、色、無色三界)都不定,共分四種:悔、眠、尋、伺。
色法即物質(zhì),有變壞、質(zhì)礙、示現(xiàn)等義。色法不能單獨存在,是心法和心所法變現(xiàn)的幻影,并非實有。所以要把它列于心法、心所法之后而居第3位。共21種,包括五根(眼、耳、鼻、舌、身)、五境(色、聲、香、味、觸)和法處所攝色。法處所攝色即第六識意識所緣的 “色”,共五種:極略色、極迥色、受所引色、遍計所起色、定所生自在色。
心不相應(yīng)行法既不與心法、心所法相應(yīng),又不與色法相應(yīng)。因為它是借助心法、心所法、色法三位分別虛假施設(shè)而有,故列于第4位。共24種: 得、命根、眾同分、異生性、無想定、滅盡定、無想果、名身、句身、文身、生、老、住、無常、流轉(zhuǎn)、定異、相應(yīng)、勢速、次第、時、方、數(shù)、和合性、不和合性。
無為法是一種非因緣和合而又非生滅變化的絕對存在。因為無為法難知,一般人難以理解,只有佛教“圣人”才能理解,認識到無為法就可以達到涅槃境界,這是一切佛教理論的最后歸宿,故將無為法列于最后。共6種: 虛空無為、擇滅無為、非擇滅無為、真如無為。
所謂 “唯識”就是五位百法都離不開識,心王八識是識的自相、自體,心所法是識的相應(yīng),色法是識所變,心不相應(yīng)行法是識的分位,無為法是識的實性。因為五位都離不開識,所以從總的方面建立“識”名;“唯”字只是為了排除一般人認為離識之外還有客觀物質(zhì)世界的主張。“唯”是破,“識”是立。識即唯,所以唯識是持業(yè)釋。“唯識”是說世界上只有識,除識之外別無其他。宇宙萬有只是識的相分,都是識變現(xiàn)的幻影,猶如水中月、鏡中像、空中花一樣是虛幻不實的,由此引出二無我 (人無我、法無我) 的結(jié)論。
關(guān)于 《百法明門論》注釋書多達20多種 (多數(shù)已佚),義忠的疏最為流行,因為他文義安排得當,超過他的師祖窺基,正如 《宋高僧傳》卷四 《義忠傳》所說的: “移解二無我歸后,是以掩慈恩之繁,今盛行勿過忠本。”
參考文獻
- 1. 虞愚: 《大乘百法明門論》,《中國佛教》(三)。
- 2. 正果 《佛教基本知識》。
上一篇:《百戰(zhàn)奇法》的主要內(nèi)容,《百戰(zhàn)奇法》導讀
下一篇:《皕宋樓藏書志》的主要內(nèi)容,《皕宋樓藏書志》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