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樸子內篇》的主要內容,《抱樸子內篇》導讀
《抱樸子內篇》是集戰國和秦漢神仙思想和方術之大成,為魏晉神仙道教奠定理論基礎的道教典籍。晉代葛洪著,成書于公元317年。《隋書·經籍志》道家著錄《內篇》21卷,《舊唐書·經籍志》錄為《內篇》20卷,《抱樸子外篇·自敘》稱“凡著《內篇》二十卷。《外篇》五十卷”。可知《內篇》原為20卷,今本《內篇》20卷,單獨成書,不與《外篇》并,每卷1篇,可能有殘缺。現存《抱樸子內篇》有宋紹興22年臨安刊本,羅振玉敦煌石室本,寶顏堂秘笈本,孫星衍平津館校刊本,明正統道藏本等。中華書局1985年出版的《抱樸子內篇校釋》(增訂本),收入《新編諸子集成》(第1輯)中,為較完善的通行本。
葛洪(公元284—344年),字稚川,自號抱樸子,丹陽句容(今江蘇句容縣)人,道教學者。葛洪16歲從鄭隱(字思遠)學道,后于太安二年(公元304年)參加鎮壓石冰的農民起義軍。光熙元年(公元306年)去廣州隱居羅浮山,娶南海太守鮑靚女鮑姑為妻,并與之切磋道術。建興二年(公元314年)返鄉,建武元年(公元317年)被辟為掾,太興元年(公元318年)被晉元帝賜爵關中侯。咸和八年(公元333年)上書晉成帝求為勾漏縣令,至廣州,止羅浮山煉丹終老。著述甚豐,以《抱樸子》內、外篇,《神仙傳》較著名。
《抱樸子內篇》含《暢玄》、《論仙》、《對俗》、《金丹》、《至理》、《微旨》、《塞難》、《釋滯》、《道意》、《明本》、《仙藥》、《辨問》、《極言》、《勤求》、《雜應》、《黃白》、《登涉》、《地真》、《遐覽》、《祛惑》共20篇。全書凡玄理、仙道、修煉、誦經、服食、吐納、畫符、念咒、召神、驅鬼、鎮邪等法術,無不賅備,可謂全部《道藏》的縮影。主要內容是為神仙實有、長生能致、法術有效、仙人可學作論證,涉及現代宗教學、歷史學、哲學、化學、醫藥學、養生學、民俗學、社會學、心理學、人體科學等多種學科的知識。該書在道教史、中國哲學史、中國科學史的研究中有重大的學術價值,為國內外學者所矚目。
該書重點論述了如何成仙的問題,總起來分6個方面:即志誠信仙,稟值仙氣;博聞體要,擇師勤求;廣知眾術,養生卻害;恬靜無欲,守一知足;金丹大藥,寶精行氣;積善立功,忠孝為本。這樣,該書為道教中的神仙劃定了標準并設計出一條從現實世界通往神仙世界的道路。該書為道教神學的神仙觀、靈跡觀、方術觀以及道教經書的承傳、道誡等作了系統論述,同時從理論上協調了神仙道教和儒家名教的關系;并將儒家的倫理觀念納入道教的教義,將漢末民間的鬼道上升為仙道,推進了道教在上層社會的發展,奠定了魏晉社會士族道教的基礎。
該書還建立了較為系統的道教哲學體系。它的道教哲學,實質上是道家黃老之學的宗教化和方術化,是一種寓道于術的哲學。道士在實踐修仙方術的過程(如煉丹、存想和氣功修煉)中把“道”的特征化為自身的內心體驗,或在煉丹中物化出來,使道教哲學成了一種可修煉、可模擬、可體得的哲學。該書在《暢玄》、《論仙》等篇中,對道教哲學的本體論、認識論、物類變化觀、“玄”和“道”的范疇及形神觀、生死觀、“我命在我不在天”的重生思想,以氣為本的人體觀等,都作了系統的論述。
在道教科學方面,該書在《金丹》、《仙藥》、《黃白》等篇中,對黃白和石藥、還丹和金液、砷、汞、鉛、硝石、玻璃等化學性質和實驗制備都作了探討,這是寶貴的化學史資料。他的醫方和仙藥、辟谷和服氣、引導和胎息、存思和守一、房中術和養生方,都對我國醫藥學、性科學、人體科學和老年養生學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研究《抱樸子內篇》,可以剖析我國古代科學的特殊形態及中國古代科技史的發展規律。
葛洪在道教史上是一個承先啟后的劃時代人物,《抱樸子內篇》是一部承前啟后的道教典籍,他在該書中詳細敘述了他的師承和學術淵源,他不僅是神仙道教金丹派的傳人,而且也是《三皇經》和《靈寶經》的傳人。葛洪承傳的《靈寶經》,就是今本《道藏》中的《靈寶五符經》(錯題為《靈寶五符經序》)。我們看到,該書不僅繼承了《太平經》等早期道教典籍中的仙學體系,而且沿襲了《靈寶五符經》中的修煉思想。該書的特點就是大量摘引古道書,集古代神仙學術之大成。在《遐覽》篇中,他還列舉了大量古代道書的書目。因之,《抱樸子內篇》展現了魏晉時期我國道書的種類和神仙之學的概貌,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
上一篇:《成唯識論述記》的主要內容,《成唯識論述記》導讀
下一篇:《抱經堂叢書》的主要內容,《抱經堂叢書》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