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遺書》的主要內容,《嶺南遺書》導讀
《嶺南遺書》是匯集古代(主要是明清時期)廣東學者著述的一部大型綜合性叢書。清伍崇曜編刊,由譚瑩整理編輯校勘事宜。全書分6集,陸續刊于清道光十一年(1831)、道光二十五年(1845)、道光三十年(1850)和同治二年(1863)。即現在傳世的道光同治間南海伍氏粵雅堂文字歡娛室刊本。
伍崇曜(1810—1863),原名元薇,字紫垣,清廣東南海人。父伍秉鑒為廣東十三行怡和行行主,伍崇曜子承父業,商名紹榮。因商入仕,欽賜鄉舉,尋以輸助軍餉及調和中外事宜,累加布政使、榮祿大夫銜。崇曜身為商賈,卻素好風雅,喜與大夫名流討論著述,尤好刻書。除此書外,尚刻有《粵雅堂叢書》、《粵東十三家集》、《楚庭耆舊詩》等,自著有《粵雅堂吟草》。譚瑩字兆仁,號玉笙,亦南海人,與伍氏為世交,道光二十四年舉人,官瓊州府學教授,博學強記,于先哲文獻及地方掌故尤為熟悉,著作有《樂志堂詩文集》等。
嶺南即廣東的別稱,伍譚二人以廣東歷史上素稱文人薈萃之區,恐鄉邦文獻泯滅散佚,廣搜嶺南先賢之秘籍,刊布行世,輯成此書。全書共6集59種343卷,全為歷代廣東人之著作。計唐1種,宋3種,明18種,清37種。內中編次不分四部,每集皆以朝代次先后,第1至第4集皆有伍崇曜自序。所收書以史部為最多,經子次之,集部最少。內容涉及人物傳記、重大事件、風物方志、文人文集、算書、經書考據等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各個方面。許多流傳不廣的罕見之本,如《海經》、《羅浮志》、《救荒備覽》等賴此書得以流傳。其中記載廣東歷史地理人文掌故的書有《廣州人物傳》、《百越先賢傳》、《平定交南錄》、《羅浮志》、《粵臺征雅錄》、《交州記》、《始興記》、《五山志林》、《袁督師事跡》、《嶺南荔支譜》、《南漢紀》、《南漢地理志》、《南漢金石志》、《端溪硯史》等十余種。史書中如《雙槐歲抄》、《翰林記》、《革除遺事》、《海語》、《昭代經濟言》、《蠡勺編》等都是具有重要史料價值的著作。此外,還收錄了大量明清時期廣東學者的經史考辨、哲學論述、讀書筆記、詩文雜著等著作。其中包括著名學者陳獻章、湛若水、丘浚、黃佐、黎遂求、胡方、何夢謠、曾釗、陳昌齊、吳蘭修、侯康、林伯桐等人的著作。這其中著名的有《周易爻物當名》、《周易本義注》、《春秋別典》、《三家詩拾遺》、《呂氏春秋正誤》、《毛詩通考》、《毛詩識小》、《補后漢書藝文志》、《補三國藝文志》、《算迪》、《疑耀》等,對研究我國古代的文化學術有重要的價值。
《嶺南遺書》是古代廣東文獻集成性的著作,它在鄉邦文獻的搜集和流傳上具開創之功。正如伍氏序中所說:“茲則專取嶺南,未逞他事,即各私其鄉曲,諒無愧于古人。”此書的刊刻前后吳蘭修曾輯刻廣東文獻,人目之為“嶺南遺書前編”,雖為輯刻廣東文獻之嚆矢,然僅收四種十二卷,零篇殘簡,未成大觀。此書影響及于后世,至民國年間廣東叢書委員會承其余緒,輯成《廣東叢書》。
上一篇:《宗鏡錄》的主要內容,《宗鏡錄》導讀
下一篇:《嶺外代答》的主要內容,《嶺外代答》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