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方孝孺
天臺生困暑,夜臥帷中,童子持翣飏于前,適甚就睡。久之,童子亦睡,投翣倚床,其音如雷,生驚寤,以為風雨且至也。抱膝而坐,俄而耳畔聞有飛鳴聲,如歌如訴,如怨如慕,拂肱刺肉,撲股噆面,毛發盡豎,肌肉欲顫,兩手交拍,掌濕如汗,引而嗅之,赤血腥然也。大愕不知所為,蹴童子,呼曰:“吾為物所苦,亟起索燭照。”燭至,帷盡張,蚊數千皆集帷旁,見燭,亂散如蟻如蠅,利嘴飫腹,充赤圓紅。生罵童子曰:“此非噆吾血者耶?皆爾不謹,褰帷而放之入。且彼異類也,防之茍至,烏能為人害?”童子拔蒿束之,置火于端,其煙勃郁,左麾右旋,繞床數匝,逐蚊出門,復于生曰:“可以寢矣,蚊已去矣。”生乃拂席將寢,呼天而嘆曰:“天胡產此微物而毒人乎?”童子聞之,啞爾笑曰:“子何待己之太厚,而尤天之太固也?夫覆載之間,二氣缊,賦形受質,人物是分。大之為犀象,怪之為蛟龍,暴之為虎豹,馴之為麋鹿與庸狨,羽毛而為禽為獸,躶身而為人為蟲,莫不皆有所養。雖巨細修短之不同,然寓形于其中則一也。自我而觀之,則人貴而物賤;自天地而觀之,果孰貴而孰賤耶?今人乃自貴其貴,號為長雄,水陸之物,有生之類,莫不高羅而卑網,山貢而海供,蛙黽莫逃其命,鴻雁莫匿其蹤,其食乎物者,可謂泰矣,而物獨不可食于人耶?茲夕蚊一舉喙,即號天而訴之,使物為人所食者,亦皆呼號告于天,則天之罰人又當何如耶?且物之食于人,人之食于物,異類也,猶可言也,而蚊且猶畏謹恐懼,白晝不敢露其形,瞰人之不見,乘人之困怠,而后有求焉。今有同類者,啜粟而飲湯同也,畜妻而育子同也,衣冠儀貌,無不同者,白晝儼然,乘其同類之間而陵之,吮其膏而盬其腦,使其餓踣于草野,離流于道路,呼天之聲相接也,而且無恤之者。今子一為蚊所噆,而寢輒不安;聞同類之相噆,而若無聞,豈君子先人后身之道耶?”天臺生于是投枕于地,扣心太息,披衣出戶,坐以終夕。
——《遜志齋集》
〔注釋〕 翣(shà):扇子。 噆(zǎn):咬;叮。 盬(ɡǔ):吸飲。 踣(bó):倒仆。
“對”,乃文體之一種,《文心雕龍》有《議對》一篇,說它是用來“陳政”、“獻說”的。最早的作者是西漢的晁錯和董仲舒,他們的作品是“辭裁而辨,事通而贍”,既“非迂緩之高談”,又“非刻薄之偽論”,堪稱這種文體的楷模。迨魏晉以九品用人,這種文體因以衰落;唐宋以對策取士,因而它又逐漸繁榮起來,柳宗元的文集就編有“對”一卷,“對”中往往設為問答,互相辯難,使事理愈辯而愈明,論點愈析而愈深,其中的《天對》、《愚溪對》和《設漁者對智伯》等,寓意深遠,析理透徹,一直流傳眾口,具有強大的藝術生命力。明清繼續推行科舉制度,這種文體也得到了進一步的繁榮,方孝孺就是擅長這種文體的。《蚊對》、《鼻對》和《公子對》,雖是他20多歲時的作品,但卻理明辭達,言簡意豐,文采風流,才華橫溢,讀來令人愛不忍釋。
《蚊對》借童子之口,闡發了“民胞物與”的大道理。認為天之生物,雖有巨細修短之不同,然天之視物,并無貴賤愛憎的區別。人雖自命為萬物的“雄長”,而在天看起來,同樣是“二氣缊,賦形受質”于宇內的。彼此互相為養,互相依存,人可以食物,物亦可以食人,天不會因“物之食于人”而罰人,亦不會因“人之食于物”而譴物。這就是天的“齊物論”和“平等觀”。人則不然,其視“異類相殘”也為自然的淘汰,所以,“高羅而卑網,山貢而海供”,使禽獸魚蟲,“莫逃其命”,“莫匿其蹤”,似乎這些都是生來供養人的。人們飲其血,吸其髓,敲其骨,食其肉,乃是理有固然,事有必至的,毫無惻隱之心,同情之意。一旦物出而食人,則怒形于色,慍見乎辭,以為猛獸鷙蟲,傷天害理,于是集其同里,奮其智能,舉其刀矛,發其弓矢,必欲殲其族類、不留后患而后快,這能夠說是平等待物么?其視“同類相殘”則完全是另一種態度。看到有的人白晝不動聲色,儼然正人君子,而在暗地里卻伺人之間,乘人之危,落井下石,構煽成罪,使之“餓踣于草野,離流于道路”,甚至“吮其血而盬其腦”,被害者的號哭之聲,上于云霄,慘怛之色,可泣鬼神,而他卻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曾無絲毫戚戚于心的感情,這難道是“先人后身之道”么?天臺生畢竟是有血性的,在童子的嚴詞詰責下,天良發現,于是“投枕于地,扣心太息”,“終夕”反思。
從人視“異類相殘”和“同類相殘”的不同態度,可見人是極端自私自利的。當他認為自己的才高于物、力大于物時,就把物作為自己的養生之具,捕之食之,心安理得,哪里還有一點“仁民愛物”的心理?當他看到別人依仗自己的權勢和機巧,“瞰人之不見,乘人之困怠”,凌壓自己的同類時,為了明哲保身,遠害避禍,便采取“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自由主義態度,緘口而不言,裹足而不前,正義感和同情心都被拋到東洋大海里去了。在這樣的人心里,只有強權,沒有真理;只有成敗,沒有是非;只有陰險手段,沒有平等觀念,與天臺生是不可同日而語的。這種心態,曠古如斯,而能夠見其肺肝,發其隱秘者,卻只有涉世不深、閱歷甚淺的“童子”,可見人性復歸之難。
上一篇:《蕭齋日記(選一)·〔明〕蕭士瑋》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蜘蛛與蛇·〔清〕薛福成》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