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書故》的主要內容,《六書故》導讀
《六書故》是運用“六書”理論體系解析漢字的一部字書。宋元之際戴侗著。元代延祐7年(1320)刊行。后有明代張萱重刊本,清乾隆49年(1784)師竹齋李鼎元校刊本,《小學匯函》本等。
戴侗(生卒年不詳),字仲達,宋元之際永嘉(今浙江省溫州市)人,生年80有余。宋淳祐年間中進士。德祐元年(1275)曾召授秘書郎,軍器少監(jiān),辭不就。擅長小學,本書歷時30年而成。
全書33卷,另附《六書通釋》1卷。本書編排體例獨特,不取《說文》部首法,采用字義和字形相結合的方法,分層歸類編次,計分9類479目。9類是:一數、二天、三地、四人、五動物、六植物、七工事、八雜、九疑。類下分設各目,由189個“文”(獨體字)、245個“字” (合體字) 和45個“疑” (形體有疑的字)標示。同目之下的字,再按指事—象形—會意—轉注—諧聲—假借的順序排列。如 “月”目下,所列 “夕(指事字)、多(會意字)、夥(多的諧聲字)、夜(夕的諧聲字)”等。這種 “父以聯子,子以聯孫”的編排體例,雖以基于六書的字義和字形為據,亦似有層次,然并不利于檢索,更由于形義交叉,標準難以畫一,難免混雜不清。
本書旨在按 “六書”的原則考釋漢字。作者以為,所有漢字,均可攝入二百多個指事象形的文或疑文的項下。因之解析文字,常證以古文字,并區(qū)分文字的本義(正義)、假借義和引申義。如:金文 “壴”象鼓形、“帝”象華蒂之形?!俺!钡谋玖x是 “上衣下裙也”,其“尋?!绷x則為假借義。但本書也存在缺乏根據的臆測。如: 不取 “光”而以 “影”作為 “景”的本義。作為象形字的 “元”被視為“從一,兀聲”的諧聲字。所謂反“人”為 “匕”、反 “子”為 “云”的轉注說等。
不僅要“因文以求義”,還要“因聲以求義”,這是本書考釋的假借字、諧聲字等的一個新的途徑。如“但”的釋文云:“假借之用與第同,又與特同。但、第、地、特,聲相通,故其假借之用略同。”作者在 《六書通釋》里明確指出: “訓詁之士,知因文以求義類,未知因聲以求義也。夫文字之用莫博于諧聲,莫變于假借。因文以求義而不知因聲以求義,吾未見其能盡文字之情也。”(《小學匯函》本,下同)這一因聲求義的理論原則,其實際價值遠遠超越了它于本書的應用實踐,而成為啟迪后世并造就清一代樸學之大成的重要訓詁學方法。此外,關于方言用字,作者同樣以“因聲以求義”的方法,通過“一音之轉”而求得聲義的相通。所謂“凡方言往往以聲相禪,雖轉數音,實一字也,不當別為之立文”。如: “那”為 “如何”之急言。俗書“儂”,則與 “吳人、越人呼 ‘人’為奴紅切”相通。盡管作者對古音系統還不夠了解,本書也未能達到以“六書”原則對漢字進行“貫通群籍”的分類目的,然它在中國語言學史上畢竟是一部具有開拓性的著作。
上一篇:《六一詞》的主要內容,《六一詞》導讀
下一篇:《六書音均表》的主要內容,《六書音均表》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