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肘后備急方》的主要內容,《肘后備急方》導讀
《肘后備急方》原名《肘后救卒方》,簡稱 《肘后方》,是中醫學方書。東晉葛洪著。撰年不詳,《隋書·經籍志》最早著錄。本書系作者將其原著《金匱藥方》(一作《玉函方》)擷要而成。后經梁陶弘景增訂改名為《補闕肘后百一方》。今本系金楊用道摘錄《證類本草》中的單方補入,取名《附廣肘后方》?,F存主要版本有明嘉靖三十年(1551)北城呂氏襄陽刻本,明萬歷二年(1574)李栻刻、劉自化??荆昭酉砣?1746)刊本,清《四庫全書》本,清道光十年(1830)陽湖徐氏重刻本等。1956年人民衛生出版社據明萬歷本影印出版。1983年安徽科技出版社出版尚志鈞輯校的《補輯肘后方》。
葛洪(281—341),字稚川,自號抱樸子,丹陽句容(今屬江蘇)人。東晉道教理論家、醫學家、煉丹術士。世家出身。祖葛系仕吳為大鴻臚,父葛悌仕晉為邵陵太守,從祖葛玄為吳時道士。葛洪13歲喪父,家道中落,因勤苦讀書,帶經而農,攜史而樵,學問成熟很早。史書稱其 “博聞深洽,江左絕倫”。早年曾從葛玄習煉丹術,其思想基本上是以神仙養生為內,儒術應世為外,以圖儒道合一。晚年隱居羅浮山煉丹,在山積年而卒。葛氏除采集民間單方、驗方著成本書外,另著《抱樸子》,書中煉丹術對化學和制藥化學的發展有較大影響。
本書8卷,73篇,約9萬余字。其中1—72篇包括內、外、婦、兒、五官各科,涉及傷寒、各科雜病、寄生蟲病等多種病癥。第73篇為治療牛馬六畜諸病的內容。書中葛、陶二家的方劑多混雜在一起,已無從分辨,而金楊用道增補的方劑皆注明“附方”二字,以示區別。書中對每一病癥,略記病因,詳述病狀和治法。
本書在學術上的特點,一是反映了東晉以前我國醫學發展的成就。其中對某些疾病的認識,在中國醫學史和世界醫學史上,均屬首載。如對天花的描述,指出其具有傳染性、流行性,詳細地記述了發病過程、癥狀特點和預后。對恙蟲病,最早記載了其傳染媒介是沙虱,“其蟲甚細不可見,人入水浴此蟲著入,陰雨行草亦著入,……初得之皮上正赤如小豆黍米、粟粒,以手摩赤上,痛如刺,過三日,令人百節強痛、寒熱,赤上發瘡”。而國外對恙蟲病的認識,是19世紀才有日本學者提出研究報告。書中用狂犬腦組織治療狂犬病的記載,是免疫學思想的萌芽。19世紀法國科學家巴斯德研究證明狂犬腦中含有抗狂犬病物質,而葛氏在3世紀就有了這樣的認識。其它如青蒿治瘧、小竹片夾裹治療骨折、腹壁破裂腸突出吻合術等均屬最早記載。二是適應臨床急救,方治簡、便、廉、驗。本書原名 《肘后救卒方》,肘后即隨身攜帶,以備臨時應用之意,救卒是救治那些突然發生的急癥。書中論述多屬急癥,如中風; 昏厥、溺水、吊死、外傷等。其中記載的治法多為簡易之法,藥物 “卒多易得之藥,其不獲己須買之者,亦皆賤價草石,所在皆有”。書中方劑, 多一二味、 三四味藥組成。書中還記述了食道異物急救的手術方法,捏脊療法、燒灼療法、拔罐法等,并主張多用針灸療法,指出應把針灸穴位與人身部位分寸同時介紹,以便普通人學習掌握。
《肘后方》對后世醫學發展有一定影響,至今仍對中醫史研究和臨床實踐有重要參考價值。《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其 “簡要易明”,“大旨精切”,是一個較為公允的評價。
參考文獻
- 尚志鈞輯校: 《補輯肘后方》,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1983。
上一篇:《肇域志》的主要內容,《肇域志》導讀
下一篇:《芍藥譜》的主要內容,《芍藥譜》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