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藝必用》的主要內容,《種藝必用》導讀
《種藝必用》是金末元初的一部民間實用性農書。它保存在殘存的 《永樂大典》 中,為清代乾隆編纂的《四庫全書》所忽略而未予以收錄。元初,政府組織編纂的《農桑輯要》也未加引用,后來就與《士農必用》等書一樣都不太流傳了。近人胡道靜將它從 《永樂大典》中輯出,農業出版社于1963年出版。《種藝必用》被收錄于《永樂大典》卷13194種字韻中,作者署名為吳欑; 而另有兩處引用的零章散句,卻標著者作 “吳懌”。與 《種藝必用》 收錄在一起的還有張福編著的《種藝必用補遺》。吳欑的事跡無考,從書中征引的文獻和事實判斷,應為南宋末時人。張福為元初人。
《種藝必用》和《補遺》都沒有明顯可尋的布局體系。它們不分卷,也不分篇章,而是一事為一條。每條文字不太長,有的甚短。征引文獻很少,且大多開門見山地鋪敘種植技術和應注意的事項。其體例和寫法與許多古農書,如《齊民要術》、《農桑輯要》等不大相同。《種藝必用》大半是匯抄各書而成,取材來源最主要的是《四時纂要》,共引用有37條之多,如樹木嫁接經驗、魏惠王種大葫蘆法、果木枝納芋魁中和石榴法等,占全書總條數的五分之一; 再一部分資料來源可上溯到南宋初溫革輯錄的類書《分門瑣碎錄·農藝門》所依據的北宋農學著作; 也有 一部分是吳欑新增益的東西。
《種藝必用》和 《補遺》篇幅不大,但所收錄和總結的種植培育經驗,內容十分豐富。大致依糧食作物、桑、蔬菜、果樹、藥材、花卉等項目,約略集中一下。過去和同時期農書書中沒有提到的內容有:1. 外來種的蔬菜、瓜類,如菠棱 (菠菜)、萵苣、絲瓜等,以及亞熱帶果樹如荔枝、橄欖等的種藝方法;2. 對竹類的特性和種植法,記載特別詳細;3. 對樹木的嫁接法和果樹的栽培法,記述也很詳細;4. 對各種觀賞植物的種藝方法有很多記載。
《種藝必用》在中國農學史上的地位,首先過去認為中國果樹、花卉的種植、培育、嫁接和施肥等技術進行全面總結的農書是元末明初俞貞木的《種樹書》。而《種藝必用》和《補遺》被發掘出來,人們始知《種樹書》的很多內容來自它們。于是中國中世紀農學的發展就形成這樣一條線:《齊民要術》——《四時纂要》——《分門瑣碎錄》——《種藝必用》——《農桑輯要》——《王禎農書》——《農桑衣食撮要》——《種樹書》——《農政全書》。由此可看出,《種藝必用》在重要古農書的時間程序上排列在《農桑輯要》之前,為黃河流域的農學史補足了一個半世紀的空檔。其次,《種藝必用》沖破了賈思勰將花卉栽培排斥出綜合性農書范圍之外,并成為唐、宋、元諸家農書所遵守的戒律,而把花卉栽培收入農書中。其記述內容,除園圃栽種外,還包括了盆栽和瓶供。盆栽花卉有石榴、荷花等。“石菖蒲”和“小芭蕉”則是最早有關盆景的文獻記載。再就是 《齊民要術》、《農桑輯要》等官書或半官書,只是頒發給基層行政組織勸農單位的官員們參閱的,而民間很難得到。這有文獻記載可證,宋代李燾在所著《孫氏齊民要術音義解釋》序文中說,北宋天禧四年詔刻的《齊民要術》和《四時纂要》只發到各地勸農使者,而且“書與律令俱藏,眾勿得習。市人輒抄《要術》之淺近者,摹印相師,才用一、二”。《種藝必用》和《補遺》則是真正流行于民間的農書。
參考文獻
- 胡道靜: 《〈種藝必用〉在中國農學史上的地位》,《文物》1962年第1期
- 《農書·農史論集》,農業出版社,1985。
上一篇:《秋胡戲妻》的主要內容,《秋胡戲妻》導讀
下一篇:《秦會要》的主要內容,《秦會要》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