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水筌蹄》的主要內容,《治水筌蹄》導讀
《治水筌蹄》是明代論述黃、淮、運治理的專著。筌、蹄是先秦時期用來捕魚、捉兔的工具,出典見《莊子·外物》:“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故《治水筌蹄》一名,實際就是“治水工具書”的意思。萬恭著。其成書年月無具體記載,從書的內容、萬恭自序以及萬恭墓志銘的記載推斷,書當成于萬歷元年(1573)并同時刊印。初刻本早佚,惟有萬歷五至七年間(1577—1579)張文奇重刊本存世,亦為海內孤本,由清華大學圖書館收藏。1985年5月水利電力出版社出版朱更翎整編本并附影印張文奇重匡本。
萬恭(1515-1592),字肅卿,別號兩溪,晚年自號洞陽子,江西南昌人。嘉靖二十三年進士,曾任光祿寺少卿、太仆寺少卿、鴻臚寺卿、北京大理寺少卿、兵部右侍郎、兵部左侍郎兼僉都御史巡撫山西、總理河道等職。他擔任總理河道僅28個月,主持修建徐州以下黃河兩岸縷堤370里,并整修部分大堤,一時“正河安流,運道大通”。萬歷二年四月被劾罷職。在這期間撰有《漕河奏議》及《治水筌蹄》兩本專著。前者已佚。
《治水筌蹄》一書,屬雜記性質,是萬恭在治河期間,“取治水見諸行事、存案牘者,括而記諸筌蹄”。全書雖分上、下卷,但不按任何順序。不同方面的記述排列雜亂,閱讀非常不便。該書約25000字,記述了黃河、運河治理思想、堤防歲修、汛期防守、施工組織、管理制度等多方面內容。比較突出的有以下幾點:
1.在治黃理論上,抓住黃河泥沙這一核心問題,提出自己對水沙沖淤關系的看法,并有相應的工程設計。萬恭指出 “水專則急,分則緩; 河急則通,緩則淤”。“濁者盡沙泥,水急則滾,沙泥晝夜不得停息而入于海,而后黃河常深、常通而不決”。在這一認識的基礎上,萬恭提出: “河性急,借其性而役其力,則可淺可深。”“如欲深北,則南其堤,而北自深;如欲深南,則北其堤,而南自深;如欲深中,則南、北堤兩束之,沖中堅焉,而中自深。”這些觀點和方法成為以后潘季馴“束水攻沙”理論的基礎,并得到廣泛的運用。雖然效果不像設想的那樣理想,但仍然是一項值得研究和借鑒的措施。
2. 第一次總結了利用汛期泥沙穩定河槽的方法。在汛期之前,先在河灘上修筑堅固的矮堤,洪水退后,泥沙被攔在灘地上落淤,就可加高灘地、穩定河槽。
3. 記述了飛馬報汛制度。萬恭認為及時了解汛情是至關重要的,所以他記述了上起潼關、下至宿遷范圍內的飛馬報汛制度。黃河盛漲時,潼關以下每30里設一站,快馬傳遞消息,每晝夜可行500里,比洪水更快。使下游在洪水到來之前有所準備。
4.記載了運河航行的成功經驗。在水源不足、運量大、期限短的情況下,利用單式船閘抬高水位,配合其他措施,可以滿足運輸的需要。這成為以后300多年里一直沿用的方法。
5.注意到了黃河洪峰高而歷時短的水文特點并加以記載。
《治水筌蹄》成書后,得到很高的評價。它所記述的治水方針,除個別情況外,都在以后300多年中得到繼承和發展。明代潘季馴和清代的靳輔、陳潢,更是大力采取“束水攻沙”的治黃方針。《行水金鑒》中,稱《治水筌蹄》記載的治水 “諸法俱堪不朽”。
原書在體例上的混亂對全書質量有較大影響,而且也不便閱讀。1985年出版的朱更翎整編本,則解決了這一問題。針對原書的缺陷,從50年代起,朱更翎進行了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1. 將全書分為 “黃河”、“運河”、“其他”三大部分,每一部分再分若干方面。然后根據原書148條記載各自的主要內容,分別增加小標題后,按內容重新排列,以便閱讀。
2. 對原文進行標點、分段。
3. 考證原書所述史實,如年代、古地名、水道以及少數文字等。
4. 編制整編后條目與原書條目對照的索引。
5. 編輯萬恭的其他治水文獻,并加以簡單校勘,亦加收入。
整編本收集了萬恭所有的治水論述,實際成為萬恭的治水論著專集,對研究萬恭的治水思想和明代黃運河的治理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參考文獻
- 朱更翎整編:《治水筌蹄》,水利電力出版社,1985。
上一篇:《治平勝算全書》的主要內容,《治平勝算全書》導讀
下一篇:《治河方略》的主要內容,《治河方略》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