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學警悟》的主要內容,《儒學警悟》導讀
《儒學警悟》是我國最早的一部綜合性叢書。南宋俞鼎孫、俞經編。該書問世后長時間只有抄本行世,最早的抄本是明嘉靖年間王良棟本,該抄本于清末光緒年間才被發現,后經繆荃孫、傅增湘參互考訂,并于民國十一年(1922)由武進陶湘刊刻行世。據書后跋語,該書應有甲、乙、丙、丁四集,今傳者僅為甲集,其他各集均未刻成。
俞鼎孫和俞經約生活在南宋嘉泰年間,均為福建建安(今福建建甌)人。生平不詳。據書前目錄標題,僅知俞鼎孫官太學,俞經官上舍。
該書收書7集6種41卷,其中一書分上、下兩集。故云7集。所收均為宋代人著述。卷1—卷10為宋汪應辰的《石林燕語辨》10卷;卷11—卷16為宋程大昌的《演繁露》6卷;卷17—卷21為宋馬永卿的《嫩真子錄》5卷;卷22—卷31為程大昌的《考古編》10卷;卷32—卷39為宋陳善的《捫虱新話》上集4卷下集4卷;卷40上下為宋俞成的《螢雪叢說》2卷。
該書值得注意的有兩點,第1它既有統括群書的總名和編者統一編輯的卷數,各書又有單獨書名和作者原編卷數,合則為一書。分則為諸書。第2所收各子目書的內容性質兼及兩大部類,即《石林燕語辨》為史部政書類,其余各書屬子部雜家類。因此,清代學者錢大昕認為,此書首先開創了綜合性叢書的體例(轉引自吳楓《中國古典文獻學》第134頁)。
該叢書內容大半是記述宋代故實掌故,如《石林燕語辨》所記多是有關北宋之典章制度、宮殿建設及佚文遺事,于官制科目方面尤為詳盡,足以補史傳之缺。《演繁露》于名物典故,考證詳明。《四庫全書總目》評價此書“實有資于小學”。《嫩真子錄》為隨筆札記,大部分為作者之師劉安世之語錄,間接敘及雜事,亦多為考證之文。《捫虱新話》則主要是考證經史詩文。《螢雪叢說》據作者自序稱:年四十后,既不應科舉,游覽于書籍之間,考究討論,付之書記。塵積日久,遂成一編,其內容多是揣摩科舉之學。《考古編》及雜論經義異同及記傳謬誤,并多為之考證。
該叢書所收各書的卷帙,與行世各本多有不同,其間亦有世無傳本者。如《石林燕語辨》一書,宋時已極少見,陳振孫即稱未見此書,明修《永樂大典》亦僅錄其目,可見其佚已久,因該叢書的收入而得以流傳至今。《演繁露》與《捫虱新話》與世傳各本差異也較大。《嫩真子錄》、《考古編》、《螢雪叢說》三書雖與他本同,然亦有互異處。故該叢書對于研究宋代的制度掌故、佚文遺事,整理考訂、校勘古籍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其首創綜合性叢書體例之功,也是不可磨滅的。
上一篇:《倩女離魂》的主要內容,《倩女離魂》導讀
下一篇:《儒林外史》的主要內容,《儒林外史》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