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說》的主要內容,《中說》導讀
《中說》是隋王通的語錄體哲學著作,亦稱《文中子》。唐王凝匯編,王福疇重編。宋阮逸有 《文中子說注》。今有《 四部叢刊》 本和《續古逸叢書》 本。
王通(584-618),字仲淹,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門人私謚“文中子”。隋代哲學家。出身世宦家庭,家學淵源深厚,受學頗早。約十八歲,始四處游歷問學,“不解衣者六歲”。六年后考中秀才。曾見隋文帝,奏太平十二策,然未見用。后任蜀郡司戶書佐、蜀王侍讀。煬帝時,從蜀郡回鄉,續述《六經》,聚徒講學。他無意入仕,多次拒絕朝廷征召,而以興孔學為已任。著作今僅存 《中說》 一種。
《中說》共10卷,各卷卷目為:1、王道;2、天地:3、事君; 4、周公; 5、問易; 6、禮樂; 7、述史; 8、魏相; 9、立命; 10、關朗。
本書從三個方面體現了作者的思想。在政治思想方面,提出了解決自身矛盾、實行王道政治、建立長治久安新社會的思想。具體到為政上,提出了關于仁政的一系列原則和主張。 王通又站在儒學立場上,提出了儒 、道、佛、“ 三教可一”而以儒學為主的思想。在哲學思想方面,王通一生所致力的,就是明“天人之事”。本書圍繞天人關系這個哲學命題,闡述了有關自然觀、發展觀、認識論和歷史觀等方面的思想。本書也具有較豐富的倫理思想,提出了一系列新的主張和范疇。
本書所體現的王通的思想為后來柳宗元吸取佛教思想的主張和宋明理學對佛道二教思想的吸收開了先河,為儒學的改造和振興指明了方向。本書表現的樸素唯物主義傾向和主變的思想具積極意義。對宋明儒學的形成起了開創性的作用。后世理學家對王通多有贊揚。石介認為,王通最大的功績在于拯救了被毀壞了的“王綱” 和遺棄了的 “人倫”。邵雍說王通 “非不廢是,瑕不掩瑜”(《河南邵氏聞見后錄》卷4),雖未至于圣,但作為“圣人之徒”是毫無問題的。朱熹不但認為王通高于荀子、揚雄,而且認為王通勝過韓愈。他認為荀卿之學雜于申商,揚雄之學本于黃老,均 “不正”,而王通之學則 “頗近于正”,且“有可用之實”( 《王氏續經說》)。確實,理學正是在王通的思想基礎上發展的。
后世對《中說》的文字考證,一直有較大的爭議。南宋洪邁力證 《中說》 為阮逸所作 ( 《容齋續筆》 卷1); 明人宋濂則認為是王通之子王福郊、王福疇偽造( 《宋學士全集》卷27): 清人俞正燮認為是王通之弟王凝父子偽作(《癸巳存稿》卷14):梁啟超認為是王通自己偽造,說王氏“自比孔子,而將一時將相皆攀認為其門弟子,乃自作或假手于其弟子以作所謂《文中子》”(《中國歷史研究法》)。今人經過考證,認為《中說》的基本思想是王通的,其中的言論是當時門人的記錄和后來的追記。
參考文獻
- 1. 尹協理、魏明: 《王通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
- 2. 王冀民等: 《文中子辨》,《文史》 (20輯)
上一篇:《中論疏》的主要內容,《中論疏》導讀
下一篇:《人境廬詩草》的主要內容,《人境廬詩草》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