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時通考》的主要內容,《授時通考》導讀
《授時通考》是 一部清代官修的大型綜合性農書。乾隆二年(1737),弘歷皇帝召集 一班詞臣搜集資料,前后6年,至乾隆八年(1743)方始完成。取傳統的統治者 “敬授民時”之意,賜名 《授時通考》。原有武英殿刻本和翻刻本,后來又有富文書局、上海實業研究所的石印本,1956年中華書局出版了鉛排本。
本書是集體編寫的,據書中所開列的經理諸臣銜名,參與編寫的共50人,其中包括監理1人,總裁2人,南書房纂修10人,武英殿纂修16人,校對13人,監造8人。總裁相當于主編,由鄂爾泰和張廷玉擔任。張廷玉(1672—1755),安徽桐城人,字衡臣,號研齋。康熙進士,官至保和殿大學士,軍機大臣,加太保。雍正時設軍機處,規制均出其手,乾隆時深得信任,加太保。前后居官50年。《明史》即在他任總裁時告成,著有 《傳經堂集》。鄂爾泰,西林覺羅氏,字毅庵,滿洲鑲藍旗人,舉人出身。康熙末與田文鏡、李文并為雍親王 (即世宗)的心腹。雍正時任云貴總督,并轄廣西,在滇實行改土歸流,在西南各族地區設置州縣,改土司為流官。曾鎮壓苗民起義。雍正十年(1732)任軍機大臣。乾隆初與張廷玉等總理事務,加太保,乾隆十年(1745)以病解職。本書即在鄂爾泰和張廷玉任總裁時完成的。
本書內容分為8門: 1是 “天時”,分記農家四季作業,略如田家月令。2是 “土宜”,本門下又分為辨方、物土、田制、水利等目。3是 “谷種”,屬于作物栽培各論。4是“功作”,包括自 “墾耕”到 “收藏”整個生產過程各階段的操作。5是 “勸課”,即有關重農勸農政令。6是“蓄聚”,列載倉儲、備荒等制度。7是“農余”,即大田以外的各種農業,包括蔬菜栽培、果樹、林木以及畜牧等內容在內。8是“蠶桑”,包括蠶桑、木棉、麻、葛、芭蕉、桐等衣著原料的生產。全書共78卷90余萬字。
本書是以供應衣食資料為原則而又以大田生產為中心。雖然全書內容純粹是前人有關著述的匯輯,但體裁嚴整,征引周詳,據統計引用書籍的總數,達到427種,遠遠超過了 《齊民要術》和 《農政全書》,而且還附有許多插圖,具有一定的優點。具體說來,本書和以前幾部大型綜合性農業書相比,具有以下一些特點:1.天時、地利的因素和“勸課”提到了空前的高度,成了主題所在;生產技術知識,退到了附叢地位。農家月令,融入在天時項目中。2.元代特別重視的蠶桑、苧麻、棉花,仍然是重點項目;蔬菜、果樹、林木和畜牧,相對地壓縮了。3. 食品加工和烹調,以及屯賤賣貴的商業行為全部刪除。4. 水利附在 “土宜門”田制項,作為附屬; 《泰西水法》作為 “功作門”灌溉項的附屬; 屯墾和備荒,全部刪除。5. “谷種”之前增加了 “嘉禾瑞谷” 一項。這些都體現了本書的官修性質。
作為農書,本書在技術上沒有什么自己的創造,但是把紡織以外的許多與農業生產無直接關系,甚至有矛盾的手工業和商業劃了出去,卻是十分正確;不包括花卉,也適合我國傳統農業的習慣。另外,本書繼王禎《農書》之后,從《農政全書》和《古今圖書集成》中引用了許多插圖,還全部收錄了《御制耕織圖》,這使得本書各門都附有圖。
本書因成書時代較晚,又是皇帝敕撰的官書,有詔旨叫各省復刻,流傳甚廣。早年西方國家學者們容易和它接觸,所以國際間也頗有聲名。
參考文獻
- 石聲漢:《中國古代農書評價》,農業出版社,1980。
上一篇:《拾遺記》的主要內容,《拾遺記》導讀
下一篇:《搜神記》的主要內容,《搜神記》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