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文鑒》的主要內容,《宋文鑒》導讀
《宋文鑒》原名《皇朝文鑒》,是一部很有影響的北宋詩文選集。宋呂祖謙奉宋孝宗之命編選。有宋嘉泰四年(1204)新安郡齋刊本(殘)、宋端平重刊嘉泰本、明天順嚴州刊本、明嘉靖五年(1526)刊本、明五經堂刊本、清光緒十二年(1886)江蘇書局刊本及四部叢刊影宋端本刊本。
呂祖謙(1137—1181),字伯恭,人稱東萊先生。婺州 (今浙江金華) 人。南宋理學家、史學家、文學家。隆興元年(1163)進士,復中博學鴻詞科。授太學博士,官至直秘閣、著作郎兼國史院編修。著述甚多,有《東萊呂太史文集》、《古周易》、《書說》、《呂氏家塾讀書記》、《東萊左氏博議》、《歷代制度詳說》等。與朱熹合撰有《近思錄》。除《宋文鑒》外,尚編選有《古文關鍵》?!端问贰?卷434有傳。
本書150卷,收賦80多首,詩1000多首,文1400多篇。計分賦、詩、騷、詔、敕、赦文、冊、御札、批答、制、誥、奏疏、表、箴、銘、頌、贊、碑文、記、序、論、論義、策、議、說、說戒、制策、說書、書、啟、策問、雜著、對問、移文、連珠、琴操、上梁文、書判、題跋、樂語、哀辭(誄附)、祭文、謚議、行狀、墓志、墓表、神道碑表、神道碑銘、傳、露布等52類。以上作品,分屬自宋代建國至靖康末180多年間200多人所作。
據周必大為本書寫的序,呂祖謙編選此書有明確的政治標準,即“補治道”。具體地說,“古賦詩騷,則欲主文而譎諫;典冊詔誥,則欲溫厚而有體;奏疏表章,取其諒直而忠愛者;箴銘贊頌,取其精慤而詳明者;以至碑記論序書啟雜著,大率事辭稱者為先,事勝辭則次之,文質備者為先,質勝文則次之;律賦經義,國家取士之源,亦加采掇,略存一代之制”。呂祖謙在強調政治標準時,注意到了“文”和“辭”。入選的作品中,有不少為人傳誦的好作品。以蘇軾為例,《前赤壁賦》、《后赤壁賦》、《游承天寺》、《荔支嘆》等皆入選。有些好的作品,如張俞《蠶婦》、張舜民《打麥》,皆賴此得以傳。
五代文章凋敝,宋承其后,太祖、太宗、真宗三朝,作者不多。自仁宗起,作者漸多,至神宗、哲宗而大盛。呂祖謙對宋初前三朝作者,選錄較寬,對仁宗以后作品,選錄較嚴。
呂祖謙廣泛搜求北宋時期的詩文集和詩文作品。其中入選的作者,有的是山林隱逸,如張俞;有的是布衣,如張在;有的是狂士,如郭震。對于那些聲聞不彰的作者,“存其姓氏,使不湮沒”(呂喬年序,見叢刊本卷首)。有一些作者,在他們生活的當時很有名,但“其文不為后進所誦習”,如孫覺 (莘老)、李常 (公擇)等,編選者亦搜求其作品以入選。對于以上各種情況的作者,選錄比較寬,而對于“如歐陽公(修)、司馬公(光)、蘇內翰(軾)、黃門(蘇轍)諸公之文”,以其 “自成一家,以文傳世”,乃 “擇其尤者,以備篇帙”,選錄比較嚴。
編選者不以人廢言。如呂惠卿一類的人,“不為清議所予,而其文亦時有可觀”,于是 “取其不悖于理者”(呂喬年序)。還有,如周邦彥的《汴都賦》,“未能侈國家之盛,止是別無作者”,乃降格以求,不得已而取之。
編選者在編選工作中,考慮到了各個方面,合乎實際需要。編選態度比較客觀。本書的編成,有助于了解北宋時期的詩、文成就,從而進一步了解這一 時期政治、經濟、國防、文化的情況。在歷代官修的選本中,本書是比較好的一種。
入選本書的作者,如范質、郭振、龍昌期、魯交、顏太初、傅堯俞等100人以上,皆有集傳世。自本書編成后的幾百年間,這些集子已先后散佚。本書的編選,對保存文獻資料,也有重要意義。
此書編成以后,受到朱熹的高度重視。朱熹晚年,認為此書“篇篇有意”,“其所載奏議,皆系一代政治大節,祖宗 二百年規模與后來中變之意,盡在其間”(呂喬年序、陳振孫 《直齋書錄解題》卷15 《皇朝文鑒》條)。此書歷代流傳頗廣,大都從政治上予以很高評價。
上一篇:《宋學士文集》的主要內容,《宋學士文集》導讀
下一篇:《宋朝事實》的主要內容,《宋朝事實》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