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氣象雜占》的主要內容,《天文氣象雜占》導讀
SUNDRY PROGNOSTICATIONS FOR THE ASTRONOMICAL ANDMETEOROLOGICAL APPEARENCES
《天文氣象雜占》是中國古代天文氣象著作,撰人和著作年代均不明,據席澤宗考證,認為出自戰國時楚人之手,成書年代的上限在晉亡(前369)和越亡(前345)兩個年代之間或稍后。1973年出土于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該墓封于公元前168年。原件已殘,無標題,以上圖下文形式繪寫于帛上,由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根據內容定名。全書內容曾在《中國文物》上印影刊出,并附有現代字體的譯文。
原件共有圖250幅左右,內容包括:云、氣、日暈、月暈、月掩星、彗星、恒星等。全長150厘米,從上到下分為6列。云排在第1、2列開頭;暈從第3列中部起,一直到第5列,大多是畫有太陽或月亮,而在旁加上圓圈和各種線條,其中第3、4列嚴重殘缺;蜃氣排在第2列末尾;虹排在第6列開頭;月掩星排在第2列;恒星有2條,一條是天蝎座,一條是北斗七星,排在第6列。位于天蝎和北斗七星之間,有29幅彗星圖,是250幅帛畫中排得最整齊的部分,它們是各種形狀的彗星,有1尾和多尾結構,有各種彎曲程度的彗尾,彗尾的射線結構等。有的還繪出了各種形狀的彗頭,表明當時已觀察到彗核結構。圖下的文字首先說明彗星的名稱,接著是簡短的占文,其中一些名稱是和古代的“妖星”名稱相同的。
本書最有價值的部分是彗星部分,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彗星圖譜。席澤宗曾以墨線繪彗星圖,發表于《文物》1978年第一期及《科技史文集》第一輯(1978)上,并且把帛書中的彗星圖和現代天文學的彗星形態進行了比較研究。
參考文獻
- 席澤宗:《一份關于彗星形態的珍貴資料——馬王堆漢墓帛書中的彗星圖》,《科技史文集》第1輯,上??茖W技術出版社,1978。
上一篇:《天工開物》的主要內容,《天工開物》導讀
下一篇:《天朝田畝制度》的主要內容,《天朝田畝制度》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