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部醫典》的主要內容,《四部醫典》導讀
《四部醫典》藏文原名 《華丹據悉》,全名為 《甘露要義八支秘密訣竅續》,是藏醫學著作。《四部醫典》系原著簡稱,意即全書由4部分組成。宇妥·元丹貢布等著。約成書于773-783年。后經歷代許多藏醫藥學家的修改、增補、注釋、整理,并在1573年由老宇妥· 元丹貢布的第十三代后裔小宇妥 · 元丹貢布(1118-1193) 進行了全面修訂。后宿喀·洛追杰波(1509-?)刻印了“扎當《據悉》”。在五世達賴(1617—1682)和第司·桑杰嘉措(1653-1705)執政時期,重新對“扎當《據悉》”進行了校對和修訂,刊刻了現行的《四部醫典》。現存主要版本有青海塔爾寺所藏木刻藏文版印刷本、拉薩藏文版、四川德格縣所藏木刻版印刷本等。1983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由李永年翻譯、謝佐校訂的排印本。1987年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由馬世林等譯注的排印本。
宇妥·元丹貢布(708-?),唐代著名藏醫藥學家。幼年學醫,勤勉好學,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積累了極為豐富的醫療經驗。為了增廣見識,吸取先進經驗,他到過內地及尼泊爾、印度等鄰近國家學習。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在吸收《醫學大全》、《無畏的武器》(均失傳)和《月王藥診》等著作的精華的基礎上,著成了《四部醫典》。
本書共分4部,計177章,正文基本上是用九個字一句的藏文寫成的韻體文。第1部為“根本續”,又稱《根本醫典》(藏名 《扎據》),共26章,綱領性地論述了人體生理、病理、診斷和治療。第2部為“論說續”,又稱《論說醫典》(藏名《協據》),共31章,詳細地論述了人體生理解剖、病理、病因、發病途徑、衛生保健知識、藥物性能、論斷方法和治療原則。第3部為“秘訣續”,又名《秘訣醫典》(藏名《門阿據》),共92章,論述各種疾病的診斷與治療。第4部為“后諸續”,又名《后續醫典》(藏名《其瑪據》),共28章,論述了脈診、尿診、方劑藥物的配伍、藥物的炮制、功能和給藥途徑以及放血、艾灸、火灸、外敷、拔罐等外治法。
《四部醫典》全面總結了藏醫學和基本理論和臨床實踐。全書內容豐富、篇幅較多,歸納起來主要有五個方面。一是藏醫學的基礎理論。藏醫學認為,人體內存在著三大因素: “龍” (氣)、“赤巴” (膽)、“培根”(誕); 七大物質基礎: 飲食精微、血、肉、脂肪、骨、骨髓、精;三種排泄物:大便、小便、汗。三大因素中,“龍”主呼吸、肢體活動、血液循環、五官感覺、大小便排泄等;“赤巴”產生熱能并維持體溫,增強胃的功能,壯膽量,生智慧等;“培根”主體液。在七大物質基礎中,以飲食精微最重要,其它六種物質均由它轉變而成。三大因素支配著七大物質基礎及三種排泄物的運動變化。正常人體內,三大因素、七大物質基礎和三種排泄物之間,保持相對平衡。由于內外因素發生變化,平衡失調,就會導致疾病的發生。二是生理解剖學。認為人體臟腑分為心、肝、脾、肺、腎五臟和胃、大腸、小腸、膽、膀胱、三姆休六腑。其中三姆休類似中醫所言的三焦,但功用不盡相同。另全身有骨360塊,牙齒32枚。在神經和血管方面,認為人體有各種脈絡,其中有的相互連接,叫聯結脈,有白脈、黑脈之分。腦為白脈之海,發出分支分布全身;而黑脈又分跳動和不跳動的兩種,實際上明確地區分出動脈和靜脈。在生理上對月經周期、胚胎發育、分娩、神經和消化系統的功能作了詳盡的論述。其中對月經周期、胎兒發育過程和分娩的記述,與現代醫學生理學是基本一致的。三是疾病的診斷方法。《四部醫典》中的診法主要是問、望、切三診。問診所包含的內容和中醫問診相同。望診除與中醫相同外,還特別注意尿診,成為藏醫觀察疾病極為重要的手段。其觀察內容包括尿的顏色、熱氣多少、臭味濃淡、泡沫大小、多少、顏色濃淡、消失快慢、沉淀物的有無和形狀、漂浮物等。至于觸診,主要內容是切診。切脈的部位和方法基本上與中醫相同,反映了藏族醫學與內地醫學的密切關系。書中除望、問、切外,還有藥物試診法。四是疾病的治療原則和方法。書中認為疾病的起因有內外兩種因素。內因是三大因素失調。外因是起居不適、生活不當和環境變化。疾病有四百零四種,歸納起來只有熱性病與寒性病兩大類。寒性病以溫熱性藥治療,熱性病用寒涼性藥治療。此外,還提出小病、輕病用調整飲食、起居的方法治療,重病、久病以藥物治療為主,單一病種用主藥治療,兩種病并發,選其主要病治療等具體原則。除內治法外,書中大量地介紹了放血、按摩、擦身、火灸、艾灸、拔罐、敷、燙、藥熏、穿刺、藥浴等外治方法。五是藏藥學理論和用藥方法。書中認為藥物與五行有關,闡明了藥物生長與自然環境的統一關系。在臨床用藥上,主要根據藥物的六味、八性、十七效辨證主方。書中記載了以西藏當地所產的各種動植物藥和礦物藥。
《四部醫典》集古代藏醫學之大成,內容豐富、理論系統完整,特別是在解剖、生理學方面的成就,不僅對我國醫學發展有較大貢獻,在世界醫學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長期以來,一直作為藏醫、蒙醫人員必讀的經典著作。
本書的學術價值,很早便受到國內外學術界的重視。在國內,很早就被譯成其他民族的文字。在國際上,對《四部醫典》的研究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迄今已有俄文、英文、日文、德文等多種文字的節譯本。
參考文獻
- 1.宇妥·元丹貢布著,李永年譯:《四部醫典》,人民衛生出版社,1983。
- 2. 宇妥·元丹貢布著,馬世林等譯注: 《四部醫典》,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7。
上一篇:《四部叢刊》的主要內容,《四部叢刊》導讀
下一篇:《四部備要》的主要內容,《四部備要》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