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書集注》的主要內(nèi)容,《四書集注》導讀
《四書集注》是儒家的經(jīng)典之一。朱熹撰包括《大學章句》 1卷; 《論語集注》 10卷; 《孟子集注》7卷;《中庸章句》1卷共四個部分。經(jīng)朱熹注釋,合成 一書刊行,稱為《四子》后人合稱為《四書章句集注》,簡稱 《四書集注》,宣傳程朱理學思想。
《論語》記載孔子及其門弟子的言行?!睹献印酚浭雒陷V的言論。它們在漢代已受到重視。東漢趙岐《孟子題辭》說:“西漢文帝欲廣游學之路,《論語》、《孝經(jīng)》、《孟子》、《爾雅》皆置博士,后罷傳記博士,獨立五經(jīng)而已。”它們雖尚未與五經(jīng)并列,然已被看成輔翼經(jīng)典的傳記而一度置了博士。但漢代人們對《論》、《孟》的看法尚有區(qū)別。《論語》 已為專門之學,有專人傳授?!睹献印冯m常被人稱引,而未見傳人。《漢書· 藝文志》將《論語》列入六藝類,而將《孟子》列入諸子類。說明在劉向、劉歆、班固等人心目中《孟子》連作六經(jīng)傳記的資格也還不夠。漢以后,《論語》的地位越來越高,魏晉間注家甚多,如魏何晏作注,梁皇侃為之作疏,其地位已與經(jīng)相等?!睹献印?雖經(jīng)趙岐注釋,仍不能與《論語》并列?!睹献印返匚坏奶岣?,主要是由于唐代古文家韓愈及北宋理學家程顥、程頤的鼓吹。它被列為經(jīng),大概在宋哲宗元佑年間。至南宋朱熹寫了讀余隱之尊孟辨,并將《孟子》編入 《四書》,它與 《論語》 并列的地位才確定下來?!吨杏埂废鄠鳛榭鬃拥膶O子孔伋所作,但從文中提到 “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來看,則是秦始皇時代的事。說明《中庸》中尚有一部分不是子思的直接著作。它和《大學》都被漢人戴圣收入《禮記》一書。《漢書·藝文志》著錄《中庸》說二篇,《隋書·經(jīng)籍志》著錄南朝戴颙《中庸》傳二卷,梁武帝肖衍有講疏二卷,但這些書今已不存。從現(xiàn)有史料看,它們在當時似乎沒有發(fā)生重要影響。按傳統(tǒng)的說法《大學》的傳文是孔子的門生曾參所作,但這種說法與《大戴禮記》中《曾子立事》等篇不符。作者是誰,至今不明。朱熹為了彌補這個缺陷,肯定它是孔氏遺書,區(qū)分了經(jīng)傳,并重新編排了章節(jié),列在《論語》之前。特別重視《大學》和《中庸》的是韓愈和他的朋友李翱。李翱的 《復性書》,將《中庸》、《大學》的一些觀點溶為一體加以發(fā)揮而建立起唯心主義的思想體系,為宋代理學家開了先路。發(fā)揮李翱的思想尊奉《中庸》,并把它與《大學》、《論》、《孟》并提的是二程。把這四者合成一書,則自朱熹的集注開始。
朱熹撰 《四書章句》 歷時多年。孝宗淳熙四年(1168),《論語集注》與《孟子集注》初步編成,內(nèi)容多引用程顥、程頤及程門弟子的注釋,故稱“集注”。淳熙十六年(1189),《大學章句》與《中庸章句》初步編成,基本上是朱熹自己的注釋,故稱“章句”。光宗紹熙元年(1190),朱熹在知漳州任上,首次刊刻上述四種書,“四書”名稱從此確立。但此刻本今已不可得。后朱熹又反復修改,定本在他死后刊于興國(今江西省興國縣),但此定本今也不可見。至元朝仁宗延祐間,詔定《四書集注》試士子,更風行于世,翻刻者不可勝計。明初官修的《四書大全》,全錄朱熹的注,為此后坊間各本所宗依,然并非善本。清乾隆間,于敏中等輯有《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抄本。嘉慶間,吳英、吳志忠父子用多種古本及宋元人所作疏釋本相校,力求恢復朱熹定本的原貌,于嘉慶十六年(1811)刊出,是現(xiàn)存各本中較好的。1983年,中華書局用它做底本,整理出版了新本,作為 《新編諸子集成》 之一。
本書版本甚多,次序與卷數(shù)也不相同。按朱熹的原意,首《大學》、次《論語》、次《孟子》、次《中庸》。蓋以《大學》為初學入德之門,先讀以定其規(guī)模; 《中庸》為孔門傳心之法,次讀以求古人之微妙。因其功力有淺深,故次第為最先及最后。后世或因刊本篇幅之便利,移《中庸》以先《論語》;或因 ”四書”著述時代之早晚,移《中庸》以先《孟子》;皆失朱熹之本旨。今流行本先《大學章句》1卷,次 《中庸章句》1卷,次《論語集注》10卷,次《孟子集注》7卷,共計19卷。各書之前有“序”或 “序說”?,F(xiàn)《新編諸子集成》本中 《孟子集注》 各章有上下,故7卷析為14卷。
朱熹 (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又號晦翁,別號紫陽。宋徽州婺源(今屬江西)人 ,生于南劍州尤溪(今屬福建),后徙于建陽(今屬福建)考亭。紹興十八年(1148)中進士,任泉州同安縣主簿,淳熙時知南康軍,改提舉浙東茶鹽公事。當時浙東鬧災荒,他單車巡行境內(nèi),救荒革弊、創(chuàng)社倉法。光宗時歷知漳州,秘閣修撰等。寧宗初,為煥章閣待制兼侍講,歷時僅四十天。因上疏告韓侂胄被免職提舉南京鴻慶宮。慶元二年(1196)被胡纮、沈繼祖彈劾宣揚偽學而落職罷祠,后致仕,七十一歲時,在學禁的高壓氛圍下逝世,后追謚 “文”。
朱熹早期主張抗金,中年以后轉(zhuǎn)持消極防守。受業(yè)于李侗,得程顥、程頤之傳,兼采周敦頤、張載等人學說,集北宋以來理學之大成,建立一個客觀唯心主義的思想體系,是中國封建社會后期影響最大的思想家,其學派被稱為 “閩學”或 “考亭學派”、“程朱學派”。曾被韓侂胄視為偽學,加以禁止。他認為“太極”是宇宙的根本和全體,包括不能分離的 “理”、“氣”。理在氣先,萬物有萬理,萬物均源于 “天理”。而“天理”即“三綱五常”。人們須去人欲,存 “天理”,“正心誠意”、“居敬”、“窮理”以“求仁”,生平主要從事著書、講學。對經(jīng)學、史學、文學、樂律以至自然科學都有貢獻。學生眾多,主要著作有《四書章句集注》、《伊洛淵源錄》、《名臣言行錄》、《資治通鑒綱目》、《楚辭集注》、《詩集傳》、《韓文考異》,及后人編纂的《朱子語類》、《朱文公文集》等。
《四書集注》是朱熹用力最勤的一部著述,《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說“大抵朱子平生精力殫于四書,其剖析疑似,辨別毫厘,實遠在《易本義》、《詩集傳》上”。李性傳在饒州刊 《朱子語續(xù)錄·后序》中說: “今《大學·誠意》章,蓋未易簀前一夕所改也。是《四書》者覃思最久,訓釋最精,明道傳世,無復遺蘊?!敝祆湓谂R死前一天還在修改大學章句,傾注了他一生的心血來注這部書。其目的,在于他為了建立新儒學(即理學)傳播新儒學的需要而所作的選擇。
《四書集注》成書經(jīng)歷了四十余年,朱熹首先收集關于《四書》的各種注解,特別是二程及其門徒的注解,及復選擇,編成《精義》、《要義》或《集義》,然后從《集義》中選出他認為正解的解釋加入《集注》,并在此基礎上發(fā)揮他的觀點。再作《或問》來闡述他所以如此注解的理由,解答別人可能提出的問題。對于《四書》涉及的音讀、訓詁、名物制度、仍多采用漢、魏人的注疏。他說: “漢魏諸儒,正音讀,通訓詁,考制度,辨名物,其功博矣?!彼麆t著重推敲字句,發(fā)揮他的哲學觀點。在 《四書》 中有利于傳播理學的是 《大學》和《中庸》,所以他更加重視。他在《大學章句》中首引程子曰: “大學,孔氏之遺書,而初學入德之門也。于今可見古人為學次第者,獨賴此篇之存。而 《論》、《孟》次之,學者必由是而學焉,則庶乎其不差矣?!彼J為《大學》一書,“要緊只在格物兩字。對于 《中庸》,他引程子序說: “此篇乃孔門傳授心法?!薄吨杏埂钒烟炫c性、性與道聯(lián)系起來,可以作為哲學的指導思想,予以推廣,所以他說: “某要人先讀《大學》,以定其規(guī)模;次讀《論語》,以立其根本;次讀《孟子》,以觀其發(fā)越;次讀 《中庸》,以求古人微妙處?!洞髮W》一篇,有等級次第,總作一次易曉,宜先看,《論語》卻實,但言論散見,初看亦難?!睹献印酚懈屑づd發(fā)人心處?!吨杏埂芬嚯y讀,看三書之后,方宜讀之?!彼选洞髮W》看作理學的綱領,故列在首位;而《中庸》則是理學的精髓,故列入最后,一起一結,互相呼應,中間以孔、孟言論作印證,把《四書》捏成一個完整的整體,用來傳播他的理學思想。
本書是朱熹取其“精粹”為理學之大成的代表作?!八臅钡募Y,標志著朱熹理學體系的確立。他的注釋,宣揚 “理”為宇宙之本,強調(diào)“天下之物,皆實為理所為”。提出 “天理人欲,同行異情”的原則,認為“天理與人欲不容并立”,主張 “存天理,遏人欲”。他用 “正心誠意”的觀點聯(lián)結“四書“,強調(diào)“循天理,則不求利而自無不利;殉人欲,則求利未得而害己隨之?!币虼耍叭四苷模瑒t事無足為者矣?!彼€闡述“格物致知”的認識論,宣揚認識的主體是人心的 “知”,認識的對象是事物的“理”,認識的方法是“格物”,認識的目的是 “窮理”。此外,他在 “集注”中就政治、道統(tǒng)、教育、修養(yǎng)等各種問題,發(fā)揮了理學家的觀點。由于本書的目的在于闡發(fā)理學思想,因此往往對原書的意思有不少歪曲,甚至于 《大學》強分 “經(jīng)”與 “傳”,顛倒舊次,補綴缺文。對于字義、名物、制度等訓釋,時有疏忽之處。這些缺點不免遭到后人的譏議。
朱熹對這部書評價甚高,將它的地位置在六經(jīng)之上。他在朱子語類中說: “《中庸》一書,枝枝相對,葉葉相當,不知怎生做得一個文字整齊?!薄啊墩撜Z》圣人說話,磨棱合縫,盛水不漏”。與六經(jīng)比較,他說:“《語》、《孟》 工夫少,得效多: 六經(jīng)功夫多,得效少”。“《易》非學者之急務也,某平生也費了些精神。理會 《易》與 《詩》,然得其力,則未若 《語》《孟》之多也?!兑住?與 《詩》 中所得,似雞肋焉?!?/p>
《四書》刊行于南宋光宗紹熙元年(1190)當時雖未被當權者重視,然已被其門人大力吹噓,廣為傳播。至元朝延祐年間復科舉,規(guī)定以《四書集注》試士子,成為科舉考試的標準教科書。自此至清末廢科舉以前的七百年間,它始終與五經(jīng)并列,而且被看成是六經(jīng)的階梯,為初學者所必讀,其實際地位和影響是駕乎五經(jīng)之上的。本書影響極其廣泛。本書翻刻本及為之疏釋者甚多,如元劉因的 《四書集義精要》、元胡炳文的 《四書通》、明初胡廣等奉敕撰的 《四書大會》、明蔡清的《四書蒙引》等等?!睹魇贰に囄闹尽穭e立“四書”一門,《四庫全書總目》“經(jīng)部”也有 “四書類”,匯集了各種著述。清代的漢學家不滿于宋學,從語言文字學與考據(jù)學的角度,糾正了 《四書集注》 中的許多錯誤。
《四書》既是封建社會后期官方欽定的教科書,宣揚封建的倫理道德,必然包含著大量的封建糟粕,其基本傾向必須批判。但它畢竟是對社會起過重大影響的傳統(tǒng)文化,對后世的哲學、政治、文學、史學等都有深遠的影響。而其分體和枝節(jié),不無可供借鑒之處。如民本思想、慎獨修身、教育思想、教育方法等有其值得肯定的地方,而且朱熹對《四書》的注釋,雖有歪曲之處,但一般情況下還是力求忠于《四書》本文的原意,深入淺出,明白易懂,幫助人們閱讀《四書》還是有作用的。
參考文獻
- 1. 《四書章句集注》,中華書局《新編諸子集成》,第一輯,1986年。
- 2. 《四書集注》,岳麓書社出版,1985。
- 3. 楊伯峻: 《論語譯注》,中華書局,1980。
- 4. 楊伯峻: 《孟子譯注》,中華書局,1981。
- 5. 周予同:《朱熹》,商務印書館,1929
- 《周予同經(jīng)學史論著選集》,上海人民出版社。
- 6. 張立文:《朱熹思想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
上一篇:《喻林》的主要內(nèi)容,《喻林》導讀
下一篇:《四十二章經(jīng)注》的主要內(nèi)容,《四十二章經(jīng)注》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