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經注》的主要內容,《維摩經注》導讀
《維摩經注》是大乘佛教的主要著作之一。東晉僧肇撰。《維摩詰所說經》是一部很有影響的佛經,先后有6個中譯本: 1、后漢嚴佛調譯 《古維摩經》,2、吳支謙譯 《維摩詰不思議法門經》,3、西晉竺法護譯《維摩詰所說法門經》,4、西晉竺叔蘭譯 《毗摩羅詰經》,5、姚秦鳩摩羅什譯 《維摩詰所說經》,6、唐玄奘譯 《佛說無垢稱經》。其中流行本是鳩摩羅什譯本。該經的注疏本也很多,有僧肇的《維摩經注》、慧遠的《維摩經義記》、 智顗的 《維摩經玄疏》、 《維摩經義疏》和吉藏的 《維摩經游意》、《維摩經略疏》、《維摩經廣疏》,還有注解玄奘譯本的窺基的《無垢稱經疏》。其中流行本是僧肇的 《維摩經注》。
僧肇(374—414),東晉僧人,鳩摩羅什的著名弟子,俗姓張,京兆(今陜西西安)人,原崇信老莊,后來感到不滿足,他說: “美則美矣,然期神冥累之方,猶未盡矣。”后見 《維摩經》,欣然頂戴,對親友說:“吾知所歸極矣。”于是出家當了和尚。當羅什在姑臧(今甘肅省武威縣) 的時候,僧肇從其受學 “三論”( 《中論》、《百論》、《十二門論》),成績卓著,號稱“解空第一”。后來,僧肇隨羅什于秦弘始三年(401)至長安,在此協助他翻譯佛經。主要著作是他寫的4篇論文: 《般若無知論》、《不真空論》、《物不遷論》、《涅槃無名論》,被后人收集到一起,稱為《肇論》。他的 《維摩經注》糅合了羅什、道生、僧睿、道融各家注釋,故成為這部經的權威注釋。
《維摩經》 共14品,僧肇的 《維摩詰所說經·序》對其內容概括如下:“此經所明,統萬行則以權智為主,樹德本則以六度為根,濟蒙惑則以慈悲為用,語宗極則以不二為門。”所以 《維摩經注》主要闡述該經的 “不二法門”。“不二” 又稱為 “無二”或 “離兩邊”,認為一切現象都是沒有分別的,與真如、法性同義,《中論》用八不說明中道實相或法性。《維摩經》的第9品《入不二法門品》列舉了31對“不二法門”如生滅、垢凈、有相無相、善不善、罪福、有漏無漏、有為無為、世間出世間、生死涅槃、有我無我、明無明、色空、暗明、正道邪道等。認為這種針鋒相對、相互矛盾的東西沒有任何區別。認識這種“不二法門”的關鍵是“無生法忍”,即認識到宇宙萬物不生亦不滅,“不生亦不滅”中最主要的是“不生”,因為有生必有滅,否定了生,也就否定了滅,堅定地認識“不生”就是 “無生法忍”。
僧肇的 《維摩經注》認為,認識“不二法門”的關鍵在于心,他說:“萬事物形,皆由心成,心有高下,故丘陵是生也。”認為客觀事物的差別性是由于主觀心的差別性造成的,“各以所見,而為證也。”反之,如果人的心沒有區別,宇宙萬有也不會有區別。一切事物皆無區別,如何表達呢?無法表達。所以文殊菩薩下結論說:“于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是為入不二法門。”
既然萬事萬物皆無區別,成就佛土的“如來種”和人世間的雜染穢污也沒有區別,“有身為種,無明與恩愛為種,淫怒癡為種,四顛倒為種,五蓋為種,六入為種,七識住為種,八邪道為種,九惱為種,十惡為種,是為佛種。”維摩詰這位居士以這種思想為指導,作出了很多離奇荒誕的事情。
“不二法門”在我國佛教界有很大影響,成為三論宗的正宗,對禪宗也很有影響,《維摩經》和 《楞伽經》、《圓覺經》并稱為 “禪門三經”。
參考文獻
- 1. 任繼愈主編:《中國佛教史》 第1卷。
- 2. 明真: 《維摩詰所說經》,見 《中國佛教》(三)。
上一篇:《續通志》的主要內容,《續通志》導讀
下一篇:《翼教叢編》的主要內容,《翼教叢編》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