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書譜》的主要內容,《續書譜》導讀
《續書譜》是南宋姜夔撰寫的書學論著。關于它與唐代孫過庭 《書譜》的關系,有兩種說法。《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認為: “曰 《續書譜》,唐孫過庭有 《書譜》故也”。而 《書畫書錄解題》 則主張 《續書譜》 之“續”與 《書譜》無關: “是書題為 《續書譜》,似為續過庭已亡之篇,今核其書,殊不爾。蓋偶題耳。若為補過庭之書,書中必自言及且應曰 ‘補”不曰 ‘續’ 也;其體例亦應依過庭之旨補作。‘執、使、用、轉’諸篇不宜自為分目;況其中 ‘情性’一篇全錄過庭之說,亦為 ‘續’、‘補’ 體例所無。因知其非為補亡而作”。該書版本較多,有的版本之間有篇目順序上的差異。有宋嘉定元年 (1208) 天臺謝采伯刊本、《百川學海》本、《百名家書》本、王氏 《書苑補益》本、《白石道人四種》本、《格致叢書》 本、重校 《說郛》本、《四庫全書》本。宣統元年國學保存會影印本等。此外,1958年新華書店刊行的 《書法學習必讀》 (鄧散木撰) 中有《續書譜圖解》。
姜夔(約1155—約1221,一作1163—約1230)字堯章,號白石道人,又號石帚,鄱陽(今江西波陽)人。其性恬淡,終生未仕,往來鄂、贛、皖、蘇間,卒于杭州。著有《續書譜》、《絳帖平》、《白石道人詩集》、《白石道人歌曲》、《詩說》等。
全書約為20篇。概括起來,可有11門類,為真書、草書、用筆、用墨、行書、臨摹、結體、風神、情性、血脈、書冊。
姜夔亦善書法,曾為“落水本”《蘭亭序》、王獻之的《保母志》等書寫跋語。因此《續書譜》所記多為他的心得之言。該書推崇鐘繇、王羲之的書法,倡導書學魏晉,而“唐人下筆,應規入矩,無復魏晉飄逸之氣”。因此,除了在用筆、用墨、臨摹、向背、位置、書丹等篇中主要闡述書法(真、草)的基本技巧外,又以比較大的篇幅來議論書法的神采問題。這些篇目有“情性”、“血脈”、“風神”及“行書”、“草書”等。在“行書”篇中,它強調“所貴乎秾纖間出,血脈相連,筋骨老健,風神灑落。”在“草書”篇中它指出襟韻的陶冶更重于學習,否則,“襟韻不高,記憶雖多,莫湔塵俗。若風神蕭散,下筆便當過人。”在“情性”篇中,它引用孫過庭的“五合五乖”之說,認為書法創作時的精神狀態和外部環境直接影響到作品成功與否。在“血脈”篇中,指出書法作品中必須有心氣血脈貫穿于其中。在 “風神”篇中,它列舉出作品能夠具有“風神”所需的八種條件:“一須人品高,二須師法古,三須筆紙佳,四須險勁,五須高明,六須潤澤,七須向背得宜,八須時出新意。”
《續書譜》的篇目的安排似有失嚴整,其繁簡處理也有不甚得當之處。但它語言淺顯,不作高論,卻勝過孫過庭《書譜》一籌;特別是它所記多為作者創作實踐中的體會,因此,便很為后代書家、書論家所重視。謝采伯在嘉定元年刊本的序中指出“(《續書譜》)議論精到,三續三嘆。”雖不免言過,但它確實是有宋一代書論著作中所屈指可數者。它的一些觀點,對后代書論很有啟發。如“真書”篇中的“真書以平正為善,此世俗之論,唐人之失也。”可以看作是康有為 《廣藝舟雙楫》中 “卑唐”的先聲。“用筆”篇中的 “與其工也寧拙,與其弱也寧勁,與其鈍也寧速,然極須陶洗俗姿,則妙處自見矣。”對傅山的 “四寧四毋”之說也不無影響。
上一篇:《繡襦記》的主要內容,《繡襦記》導讀
下一篇:《續古逸叢書》的主要內容,《續古逸叢書》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