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通考》的主要內容,《文獻通考》導讀
《文獻通考》是記述歷代典章制度的政書。宋末元初馬端臨撰。元至治二年(1322)初刻本問世;一說初刻于泰定元年(1324),為西湖書院刊本。這兩個本子今已不存。現存最早的版本是元后至元五年(1339)余謙補修本。此后有明正德十六年(1521)慎獨齋刻本;嘉靖四年(1525)馮天馭刊本。清武英殿校刊“三通”合刻附考證本,后世多據以復刻。通行商務印書館1936年《萬有文庫》二集影印“十通”合刻附索引本。
馬端臨(約1254—1323),字貴與,號竹洲,饒州樂平(今江西樂平)人。史學家。父馬廷鸞,宋末官至右丞相。端臨早年曾師事朱熹學派的曹涇,所受影響頗大。二十歲漕試第一。二十三歲,臨安陷落,絕意仕進,一心讀書著作。時南宋降臣、元吏部尚書留夢炎數次招聘,皆遭回絕。助其父撰《讀史旬編》,同時經父指點,著手編撰 《文獻通考》,歷20年方成。父卒后,出任慈湖、柯山二書院山長、臺州儒學教授。后以病辭歸,卒于家。他另著有 《多識錄》、《義根守墨》及 《大學集傳》 等,均已失傳。
《文獻通考》348卷,分24門;每門有小序。門下又分若干子目;全書另有自序。24門目次為:1、田賦考; 2、錢幣考; 3、戶口考; 4、職役考; 5、征榷考;6、市糴考; 7、土貢考; 8、國用考; 9、選舉考; 10、學校考; 11、職官考; 12、郊社考; 13、宗廟考; 14、王禮考;15、樂考:16、兵考;17、刑考;18、經籍考;19、帝系考; 20、封建考; 21、象緯考; 22、物異考;23、輿地考; 24、四裔考。
《文獻通考·自序》是全書的綱領,作者在《序》中提出了自己的歷史觀,試圖從典章制度的變化來尋求其發展規律。前8門,主要涉及經濟制度,包括國家對土地、土地產品、制造品、貨幣及商業的壟斷,對于人身的不完全占有和各種不同形式的地租掠奪,以及國家的消費。盡管作者還不可能認識到封建土地財產關系是封建社會的基礎,但已觸及這個問題,并從與此相關聯的賦役制度演變情況來探討封建社會的發展。《田賦考》將廢井田和廢租庸調作為兩個不同階段的兩端,充分肯定兩稅法是“救時之策”。《職役考》將職役演變劃分為三個時期:周代以命官主鄰里黨鄉,有兵役、勞役而無職役。秦漢鄉官雖非命官,而地位較高。唐中葉以后,鄉官變為職役。“至困至賤”,故而稱贊王安石行募役法,“民出雇募之費,則其身與官無預,而貪毒無所施。”在 《征榷考》中,對政府巧立名目、濫取于民的行徑作了揭露。如對南宋經總制、月樁、板帳等苛重賦斂斥之為 “雖蔡京、吳居厚之徒亦羞為之也”,從民之利害來論述歷代財賦。另外,馬端臨還從職官的變化來考察歷史演變。《封建考》、《職官考》將歷史發展劃分為三個階段:堯舜以前是“公天下”;夏商周三代是“家天下”;秦滅六國后,“尺土一民,始皆視為己有”。這里,指出了社會分工愈益復雜、寄生者不斷增多的現象,在 《物異考》中,作者擯棄了 “妖祥”之說,將以前所謂體現神意的“災祥”如實地說成是自然界的反常現象,而與人事無干,采取了客觀的態度,對史學領域內先前流行的神秘主義五行說作了駁斥。
馬端臨生活在宋末元初,父任相職,宋亡入元,既對前朝頗多顧戀,又痛恨南宋政治腐朽以導致王朝覆滅。因此,他特別注重對宋代制度的研究,故對宋史資料的收集特別詳盡。全書雖始自上古,終于南宋嘉定年間,但有關宋代的內容約占一半以上,且書中有關宋代的記錄,較少粉飾,史料價值超過現存的兩宋某些同類著作。其次,本書是馬端臨對“會通”治史思想的具體實踐。他的宗旨是 “融會錯綜、原始要終”,以究 “其變通弛張之故”。他認為 “理亂興衰不相因者也”,“典章制度實相因者也”;司馬光《資治通鑒》“詳于理亂興衰,而略于典章制度”; 杜佑 《通典》則 “未為明備”,“不無遺憾”,“未為集著述之大成也”,故而立志欲補《通鑒》之所無,備 《通典》之所缺,撰著典章制度及學術文化通史。從實際情況看,《文獻通考》收杜、鄭之長而有所損益匡正,上承正史志表,下取會要的有益因素,綜合而成。作者從典章制度的變化來尋求歷史發展的規律,提出了一些比較科學的觀點。第三,采用新的編撰方法。馬端臨汲取前人的撰寫方法,歸納為三個寫作原則:文、獻、注。文,是敘述歷史事實,是史料的薈集;獻,是論事,即對歷代名人物、事件的評論,這些評論出自歷代史家各人之口;注,是附注,即馬端臨經過分析研究后提出的新論。這種體例,更加科學、嚴謹。但是,長期以來,《文獻通考》未得到應有的高度評價。特別是清代乾嘉學派治史者多揚杜、鄭而抑馬。章學誠《文史通義》認為,《文獻通考》雖稱博洽,但無別識通裁,不過是便于翻檢的類書而已。《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也說它: “大抵門類既多,卷繁帙重,未免取彼失此”等等。誠然,全書規模宏大,某些地方確有疏略。如 《職官考》全錄 《通典》之文,于五代部分則敘述寥寥;《經籍考》的主要內容無非出自晁公武、陳振孫兩家,故不完備; 《輿地考》多本于 《輿地廣記》,無甚補訂。然今人金毓黻則強調《文獻通考》所載宋制最詳,所下案語亦能貫穿古今,折衷至當。張舜徽亦云:“馬端臨既就杜氏 《通典》補充其內容之所未備,分析其門類之所未詳,并且把它向前發展了,可以說 《通典》一書的精華,已包含在 《文獻通考》中”(《中國古代史籍舉要》)。
對《文獻通考》 的考證,除了清武英殿校刊 “三通”合刻本外,今人未做過細致的考證文字工作。對《文獻通考》的綜合研究成果,散見于新出的各種史學史、古籍概論著作。
參考文獻
- 1. 柯紹忞: 《新元史·儒林傳·馬端臨胡三省合傳》,開明書店 《二十五史》 本。
- 2. 白壽彝:《馬端臨的史學思想》,《中國史學史論集》 (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上一篇:《文淵閣書目》的主要內容,《文淵閣書目》導讀
下一篇:《文苑英華》的主要內容,《文苑英華》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