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庾子山集》的主要內容,《庾子山集》導讀
《庾子山集》是北周文學家庾信的詩文集。一作《庾開府集》,又作《庾信集》。庾信(513-581)字子山,小字蘭成,南陽新野(今屬河南)人,八世祖時徙家江陵 (今屬湖北)。史稱庾氏南渡以來,“七世舉秀才”,“五代有文集”(宇文逌《庾信集序》),以仕宦與文學顯赫于世。父庾肩吾,梁簡文帝時官至度支尚書,同時又是當時獨步江南的“宮體”詩人。信天資聰敏,幼而好學,博覽群籍,尤其精通《春秋左氏傳》。大通元年 (527),15歲,侍昭明太子蕭統東宮講讀。中大通三年(531),昭明太子死,晉安王蕭綱為皇太子,開文德省置學士,信與徐陵皆充其選。這時庾肩吾與徐陵父徐摛并在東宮任職,父子一同出入禁闥,恩禮隆厚。信與徐陵才情煥發,文并綺艷,世人號稱“徐庾體”,競相追摹,家誦戶弦。
庾信大約在20歲時入仕,初為安南府行參軍,轉尚書度支郎中。大同八年(542),出為郢州別駕,曾與湘東王蕭繹講論用兵戰陣之事,深受賞識。十一年,為通直散騎常侍,出使東魏,以文章辭令贏得盛譽。回國后,任正員郎,又為東宮領直、建康令。太清二年(548),侯景之亂,信奉命守橋,不戰而敗退。建康陷落,沿長江西奔江陵。承圣元年(552),梁元帝在江陵即位,信被任命為御史中丞,遷散騎常侍、右衛將軍。三年四月,奉命使西魏,十一月,江陵被西魏軍攻破,從此羈留長安,忍辱出仕北朝。
在北朝歷魏、周、隋三朝七帝,直至死于長安,共28年。西魏時,累遷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入周,歷司水下大夫、弘農郡守,遷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司憲中大夫。建德五年(576),出為洛州刺史。大成元年(579),還為司宗中大夫,不久即因病去職。隋開皇元年 (581) 卒,年69。《周書》卷41、《北史》卷83有傳。
大象元年(579),北周滕王宇文逌在新野為庾信編成文集20卷,序稱:“昔在揚都,有集十四卷。值太清罹亂,百不一存。及到江陵,又有三卷,即重遭軍火,一字無遺。今之所撰,止入魏已來,爰自皇代,凡所著述,合二十卷。”這說明宇文逌所輯主要是入北以后的作品,而在南朝庾信還曾有過建康時的14卷和江陵時的3卷。《隋書·經籍志》著錄《庾信集》21卷,有人認為增多的1卷可能屬于隋平陳后所得的南朝舊作。《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及《日本國見在書目》又一概著錄為20卷,這也許是唐人將21卷本重新編次的結果。宋代公私書目所載與唐無異。至元代,20卷本已十分罕見。倪瓚《清閟閣集·與彝齋學士書》談及借閱 《庾子山集》事,極懇切之至。明、清書目題跋中雖有關于20卷本的記述,實際上書早不存,所說不過剿襲舊志而已。
現今所見庾集皆明人輯本,其詩集主要有明正德十六年 (1521) 朱承爵 (存余堂)刻《庾開府詩集》4卷、嘉靖間朱曰藩刻《庾開府詩集》6卷、嘉靖間薛應旗 《六朝詩集》本 《庾開府集》2卷,最早的朱承爵本或者是依據南宋刻本殘卷,又抄撮《藝文類聚》、《初學記》、《文苑英華》等書而成編的。其詩文合集本則有明萬歷中屠隆評點《徐庾合集》本《庾子山集》16卷、天啟元年(1621)張燮輯《七十二家集》本《庾開府集》16卷、天啟六年汪士賢輯《漢魏諸名家集》本 《庾開府集》12卷。明張溥輯 《漢魏六朝百三家集》本承用張燮本,但分詩文為2卷。
據《隋書·魏澹傳》,澹曾奉隋太子命注 《庾信集》。《新唐書·藝文志》還著錄張庭芳、崔令欽注庾信《哀江南賦》各1卷。宋代注《哀江南賦》者又有王道珪(見《崇文總目》)、魏彥淵(見鄭樵《通志·藝文略》)兩家。這是庾集的早期注本,惜已不傳。清代有兩家注本,一為吳兆宜《庾開府集箋注》10卷,一為倪璠《庾子山集注》16卷。吳注用張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為底本,其中詩還用朱曰藩本校過,《詠畫屏風詩》作25首,而缺《俠客行》、《贈周處士》、《尋周處士弘讓》3首,注釋也嫌疏略。倪注用屠隆本為底本,卷次分合稍有不同。其注釋遠比吳注為詳,探賾發微,頗能符合庾信生平背景和思想情結。全書卷首有題辭、年譜、世系圖、本傳及宇文逌序,卷末有總釋,補前注之不足,體例也遠比吳注細密。倪注有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崇岫堂原刊本,又有中華書局1980年排印本。
庾信一生歷經南北兩個時期,今本《庾子山集》包括了前后兩個時期的作品,從中可以明顯地看到作者的思想變化和藝術風格上的不同追求。庾信在南朝的詩文留存不多,詩如《奉和山池》、《奉和同泰寺浮屠》、《和詠舞》之類,大半是應制之作,長于詠物寫景,錘字煉句,調諧對切,斗巧出奇,所謂“庾信之詩,為梁之冠絕,啟唐之先鞭”(明楊慎《升庵詩話》卷3),即指此。這個時期所寫的賦,如《春賦》、《七夕賦》、《鏡賦》之類,也以體物瀏亮、緣情綺靡見稱,刻畫細膩,多有精麗圓妥之句。但所描寫的內容不過歌聲舞影、宮闈園池,思想意義十分貧乏,風格不免流于纖弱,所以又有 “詞賦罪人” ( 《周書》本傳) 之譏。
入北而后,庾信一則慚事異朝,一則思念鄉關,亡國之痛與身世之感結為胸中塊壘,發為詩賦,往往托物抒情,寄慨遙深。后期詩歌作品的名篇如《擬詠懷二十七首》,模擬阮籍的《詠懷》詩,盡情傾吐悲郁的懷抱。其中所謂“倡家遭強聘,質子值仍留”(其三)、“移住華陰下,終為關外人”(其五)、“故人形影滅,音書兩俱絕”(其十)、“其面雖可熱,其心長自寒”(其二十)、“懷抱獨昏昏,平生何所論”(其二十五)等語,明顯流露出羈留不歸的哀愁;又所謂“雪泣悲去魯,凄然憶相韓”(其四)、“空營衛青冢,徒聽田橫歌”(其八)、“惜無萬金產,東求滄海君”(其十三)、“誰言氣蓋世,晨起帳中歌”(其二十六)等語,亦是自責不能挽救故國梁朝之亡。其他一些詩章,如《重別周尚書》、《寄徐陵》、《寄王琳》、《秋夜望單飛雁》之類,語短情長,也處處表現出對故土故人的依戀。總之,后期的詩在內容上遠比前期充實,在藝術手法上也能語洗鉛華,刮除麗藻,參以散句,沉摯質勁。不過早年的儷偶結習一時難改,詩風依然囿于風華靡麗之中。
庾信以辭賦名家,《哀江南賦》、《枯樹賦》、《小園賦》早已膾炙人口。這幾篇賦都作于后期,明麗中出蒼渾,綺縟中有流轉,“不無危苦之辭,唯以悲哀為主”,無論其思想意義還是藝術造詣,均大勝于前期之作。《小園賦》的主題,一如清倪璠 《庾子山集注》所說:“《小園賦》者,傷其屈體魏、周,愿為隱居而不可得也。其文既異潘岳之《閑居》,亦非仲長之《樂志》,以鄉關之思,發為哀怨之辭者也。”《枯樹賦》乃以大樹榮枯自喻身世,篇末借桓大司馬之口說:“昔年種柳,依依漢南。今看搖落,凄愴江潭。樹猶如此,人何以堪!”言自己昔日在梁顯貴,而今流落北朝,不覺生意已盡。這兩篇賦或直寫園景,兼發議論,或詠物起興,以寓感慨,在白描中還不時運用典實,遂使得主題愈見深厚,情味也愈加雋永。
今本庾集中最能代表庾信文學成就的宏篇巨制,自然要屬《哀江南賦》并序為第一。所哀在江南,即是說哀悼梁朝的不幸覆亡,申述自己始終不忘江南故國,這是一篇自傳體的史詩,賦前的序600多字,以駢儷精工的語言,扼要闡明了作賦動機和全賦大意。賦文3000余言,首先敘述家世祖風,點醒自身命運與梁朝興亡的關系,然后寫梁由盛及衰,自侯景之亂、諸王火并,直至江陵陷落,自己流亡北國,鄉關之思,日久愈切。這一篇賦不僅篇幅巨大,氣勢恢宏,而且寫來“辭生于情,氣余于采”(明張溥《庾開府集題辭》)、“華實相扶,情文兼至”(《四庫總目提要》),因而成為賦史上劃時代的駢賦杰作。唐代大詩人杜甫極推重庾信,曾作詩贊道:“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筆意縱橫。今人嗤點流傳賦,不覺前賢畏后生。”(《戲為六絕句》) 又道:“羯胡事主終無賴,詞客哀時且未還。庾信平生最蕭瑟,暮年詩賦動江關。”(《詠懷古跡》)杜甫的肯定即是就庾信入北以后的創作,尤其是像《哀江南賦》這樣的作品而發的。
參考文獻
- 1. 清倪璠: 《庾子山集注》,中華書局,1980。
- 2.陳寅恪:《讀哀江南賦》,《金明館叢稿初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 3. 錢鐘書: 《談藝錄》,中華書局,1984。
- 4.劉文忠:《鮑照和庾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A
上一篇:《庸庵筆記》的主要內容,《庸庵筆記》導讀
下一篇:《異域錄》的主要內容,《異域錄》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