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證治全生集》的主要內容,《外科證治全生集》導讀
《外科證治全生集》是中醫外科學專著。清王維德著,成書于清乾隆五年(1740),清《八千卷樓書目》、《觀古堂藏書目》皆著錄。主要版本有乾隆五年刻本;道光 二十五年 (1845) 瓶花書屋校刻本;咸豐十 一年(1861) 武昌節署重刻本,為精校本; 同治八年(1869)刻本;光緒三十 一年(1901)掃葉山房刻本;此外,尚有光緒四年(1878)潘氏敏德堂重訂增補本,改變了原書次序,重新分門別類,重定方藥名稱,字句亦有較大改變,但內容基本一致。光緒九年(1883)孟河馬培之對本書加以詳細評注,刊行《馬評證治全生》。建國后人民衛生出版社有影印本,1989年又以咸豐本為底本點校出版排印本。
王維德(1669—1749?),字洪緒,別號林屋散人,又名定定子。清代江蘇吳縣洞庭西山人,外科醫家。曾祖父王若谷精醫學,善積累,曾廣搜有效瘍科方劑,匯集成冊,作為傳家之秘。洪緒幼承家學,于醫書無不研讀,并旁涉星命卜筮之書,學識頗廣。通內外婦兒各科,尤擅長于外科疾病的診治。歷臨床凡四十余年,晚年將祖遺之術及畢生臨證經驗、有效之方、精制藥石之法,匯集總結,72歲高齡時 (1740) 著成此書。自謂數十年診治無一失誤而全生,因以為名。另著有 《永寧通書》、《卜筮正宗》、《林屋民風》 等書,流行于當時。
本書4卷,6萬余字。前有自序、凡例,全書共分六個部分,第1部分載論證3篇,為“癰疽總論”、“陰疽論名”、“部位論名”,綜述癰疽的論治要點,詳而不繁,辨而不肆。強調辨別陰陽,反對只重據瘡瘍部位診治或簡單地循經投藥的做法; 第2部分是治法,共65條,按人體上中下3部分,分論外科各種病證的治療,方法多有獨創; 第3部分為醫方,載外科有效方劑共75首,主要為王氏的經驗效方; 第4部分為雜證,載王氏親歷外科以外的家傳秘方48首; 第5部分是制藥,共載203種藥物的主要性能和炮制方法;第6部分為醫案,載臨床實例28則,介紹了15種外科疾病,詳述其臨證時的思維方法與治療經過,以供參考。
本書的特點是以陰陽為綱辨外科諸證,所謂“憑經治癥天下皆然,分別陰陽唯余一家”。他強調癰疽雖發于局部,辨治必觀乎整體,反對拘執于瘡腫部位或循經投藥,不辨陰陽虛實的偏向。王氏以 “癰乃陽實之證,氣血熱而毒滯;疽乃陰虛之證,氣血寒而毒凝”為理論依據,治療上除外治法外,更重內治,尤其是其“滋陰散寒”,“陽和解凝”治療陰癥的原則,見解獨到。發明的陽和湯至今為臨床治療陰疽的代表方劑。他所設計的方劑及外用藥治法,多出自實踐經驗。除“陽和湯”外,他如“犀黃丸”、“醒消丸”、“小金丹”、“梅花點舌丹”等,迄今仍為外科醫生所喜用。強調“以消為貴,以托為畏”,對外科內治法具有促進作用。
本書出版后,一時流傳不廣。道光二十一年后,由于本書以陰陽辨癰疽,以赤白明陰陽之法,實能補古方之不足,又兼其詞簡,其法易,雖不明醫者,亦開卷了然,照證用藥,常可取效,由是深受醫患嘉許,輾轉翻刻,其傳始廣。至清末吳庚生“重訂凡例”謂“是集流行已久,縉紳之家,幾于家置一編。”王氏的醫學思想,續傳 二百余年,對中醫外科發展有很大影響,形成一個獨具特色的流派,后世稱之為中醫外科的“全生派”。他們完全否定刀針排膿的外治法,反對使用丹藥,形成了與“正宗派”、“心得派”相爭鳴的局面。對于王氏學術的偏頗之處,清末馬培之謂“重用陽劑,發言過激,非古人和緩之意”,因而對本書進行評注,名《馬評外科證治全生集》,對原書的每一節大都予以評論,指出了其中某些理論上的謬誤和證治方面的不當,還增入了自己的治瘍經驗心得,具有實踐及理論的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 張元凱等編:《孟河四家醫集·馬培之醫集》,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
上一篇:《外科正宗》的主要內容,《外科正宗》導讀
下一篇:《夷堅志》的主要內容,《夷堅志》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