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畫見聞志》的主要內容,《圖畫見聞志》導讀
《圖畫見聞志》是古代繪畫史著作。北宋郭若虛撰。馬端臨 《文獻通考》作《名畫見聞志》,《四庫總目提要》謂為傳寫之訛也,《書畫書錄解題》認為此說是。此書為續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而作,記錄了自唐會昌元年(841)至北宋熙寧七年(1074)間的畫家及畫事,體例亦仿張氏之作。最早版本為明翻刻南宋臨安府陳道人書籍鋪刊本。另有《津逮秘書》、《學津討原》、《四部叢刊續編》、《叢書集成初編》等本。
郭若虛,太原人,生活于北宋后期。宋真宗郭皇后的侄孫,宋仁宗的兄弟相王趙允弼的女婿。熙寧三年(1070)官供備庫使,尚永安縣主;七年(1074)以西京左藏庫副使,副宋昌言為遼國賀正旦使; 八年(1075) 為文思副使出使遼國。家藏富有。
《圖畫見聞志》共6卷,首卷為“敘論”,由16篇短文組成,如《論制作楷模》、《論氣韻非師》、《論曹吳體法》、《論三家山水》、《論黃徐異體》等,均為專題論著,代表作者的藝術思想,廣泛涉及繪畫功用,北齊至北宋山水、人物、花鳥等科主要流派的特色,畫家修養與作品的關系,對唐至宋畫藝的總結等。議論精辟,頗多真知灼見,其中許多用語成了中國繪畫著述中的重要結論,有些則成為中國繪畫創作中的重要原則。2至4卷為 “紀藝”,記唐會昌元年到北宋熙寧七年間284名畫家的傳記兼小評。第5卷為“故事拾遺”,記唐末、朱梁、王蜀畫壇故事27則,保存了許多美術史資料。第6卷為“近事”,記錄北宋、孟蜀、遼、高句麗的畫壇掌故和見聞32則,提供了許多該時期繪畫、壁畫、版畫等故實。在卷5、卷6中收集和記載的這些畫史資料,對中國美術史的研究彌足珍貴。從唐至宋,是我國繪畫完備成熟的時期,《圖畫見聞志》記錄了這一重要時期中的畫家和畫事,總結了這一時期的畫法和畫技,我們今天能了解中國畫壇上這一繁榮時期的畫貌,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此書。此書論制作之理深得畫旨,言作畫之意至為透徹,故馬端臨《文獻通考》稱為“看畫之綱領”。《圖畫見聞志》雖仿 《歷代名畫記》,但又不全襲其式。如第5卷“故事拾遺”,第6卷“近事”,均為作者增設。末兩卷與首卷述作淵源之意相呼應,斥方術怪誕之謬,以明畫道正軌為結,用心良苦,余紹宋贊之為“章法謹嚴,得未曾有”(《書畫書錄解題》)。《圖畫見聞志》中 “紀藝”3卷 (第二、三、四卷),將畫家按朝代分為上、中、下三等,至宋代畫家,先區分為“王公大夫”和“高尚”兩門,再以題材分為人物、傳寫、山水、花鳥、雜畫五類,皆不分品。對這一分類法,評者盡管見仁見智,不太一致,但總的依然肯定,比起《歷代名畫記》,還是大大進了一步。
上一篇:《圖書編》的主要內容,《圖書編》導讀
下一篇:《圖繪寶鑒》的主要內容,《圖繪寶鑒》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