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歷野獲編》的主要內容,《萬歷野獲編》導讀
《萬歷野獲編》是記載明萬歷以前掌故舊聞為主的文史筆記。明沈德符撰。成書后以抄本流傳,多有遺缺。康熙三十九年(1700),由桐鄉錢枋重加整理分類。康熙五十二年 (1713),作者的五世孫沈振搜羅遺稿230條,編為補遺8卷。乾隆三十九年 (1774),官修的《日下舊聞考》摘取本書100多條。然而四庫館臣未予重視,故纂修 《四庫全書》時未能入錄。道光七年(1827),錢塘人姚氏梓行扶荔山房刊本時,將沈振的8卷并為4卷,加入錢枋的初刻本內,共計收入1400余條。自此,姚氏刊本成為通行本。同治八年(1869),姚氏將文字略作修訂,予以重印。1959年中華書局刊行元明史料筆記叢刊時,據姚氏重印本斷句排印。
沈德符(1578—1642),字景倩,又字虎臣,浙江秀水(今嘉興)人,明文學家。萬歷四十六年舉人。父、祖代為京官,從小隨居京師,耳聞目睹朝野典故、人情世態。好讀書、喜涉群籍,精音律,熟諳掌故。自署居室名 “敝帚齋”,取 “敝帚自珍”之義,著有 《清權堂集》。本書多取見聞和野史筆記,又生活在萬歷時代,取書名曰 《萬歷野獲編》。
《野獲編》30卷,分48門; 還附有其后裔輯采的補遺4卷,記載萬歷前朝國故佚聞,舉凡政治、經濟、軍事、文章、詩詞、戲曲、典章、民俗無不廣泛涉及。本書大要是:
1.記述了萬歷前的暴政,其中不乏揭露特務統治和殘酷用刑的罪行。卷21 《鎮撫司刑具》實錄了詔獄的陰森、恐怖: “其室卑之地,其墻厚數仞,即隔壁嗥呼,悄不聞聲。每市一物入內,必經數處驗查,飲食之屬十不能得一。又不得自舉火,雖嚴寒不過啖冷炙,披冷衲而已。家人輩不但不得隨入,亦不許相面,惟拷問之期至于堂下遙相望。”同卷 《書夜用刑》記鎮撫司之特制刑具備極慘毒: “以木籠四方攢釘內向,令囚處居中,少一轉側,釘入其膚。囚之膺此刑者,十二時中但危坐如偶人。”沈氏不勝感嘆:“噫!此亦不堪其苦矣。”
2.披露了一些鮮為人知的史料。明代已臨封建末世,但尚有人殉,《野獲編》作了揭露: “太祖的孝陵共有妃嬪四十人都以身殉,只有兩個人葬在陵之東西兩側,因為那是洪武年間先死的。”獻陵是仁宗朱高熾的陵墓,盡管他在位不到一年,但仍有七個妃嬪“殉節從葬”。本書不僅控訴了人殉制的殘忍,也揭露了其虛偽。沈氏對七個從殉妃嬪作了分析說,皇上登極時所封的有貴妃郭氏、賢妃李氏、惠妃趙氏、淑妃王氏、昭容王氏;但只有郭貴妃、王淑妃在所殉之中。按規定皇后、生有兒子藩封的妃嬪,封為貴妃的例不從殉。那么郭貴妃為什么從殉呢? 這和她出身寒微或母家官職不高有關。如張敬妃例當從殉,因她是英國公張輔的孫女,是功臣之后,就恩免了。本書通過這些對比,說明殉葬制并非一視同仁,而是因人而異的虛偽性。
3.寓褒貶于民謠和隱私記載。英宗時也先入寇,京師一夕數驚,于謙受命于危難之際。他組織了北京保衛戰,立有大功,但英宗復辟后被誣陷致死。本書錄京師人民賦有二聯。其一曰: “鷺絲冰上走,何處尋魚嗛(于謙);其二曰: “京城米貴,那得飯(范)廣。”沈氏論云:“真一時的對,亦千古奇冤。”又如江南巡撫周忱和稍后的蘇州知府況鐘政壇齊名,但周的人品不如況鐘。補遺卷3披露了他某些鮮為人知的隱私活動,如諂媚弄權誤國的王振,饋贈金觀音像,背鏤 “孝孫周忱進”。王振建造華屋時,又派人預量廳堂尺寸,特制“絨地衣” (地毯) 以獻。
4. 本書辨正了某些以訛傳訛的說法。如建文帝出亡為明代一大歷史之謎,各種猜測甚多,眾說紛紜。出現萬歷朝的《致身錄》以妄斷代替以前的傳聞,影響很大。在卷1沈氏駁其“不能自圓其說”;“所幸偽撰之文不曉本朝典制,所制官帙皆國初所無,且妄創俚談,自呈敗缺。”偽造雖如此拙劣,但 “一時不讀書不諳事之人,間為所惑,即名士輩亦有明知其偽”者,為什么以訛信訛呢?主要出于同情建文,甚至為該書作序。就研究史事態度來說,這是 “真可駭恨”的不足取之舉。
上一篇:《一統路程圖記》的主要內容,《一統路程圖記》導讀
下一篇:《萬姓統譜》的主要內容,《萬姓統譜》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