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正公集》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蘇州吳縣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曾鎮(zhèn)守西北邊疆,西夏不敢侵犯。慶歷三年,授參知政事,積極主張改革弊政,因守舊派阻擾,未能實行。謚文正,世稱范文正公。他主張文章“應(yīng)于風化”,“興復古道”(《奏上時務(wù)疏》),強調(diào)文章的社會作用,批判西昆派“上不主乎規(guī)諫,下不主乎勸誡”(《唐異詩序》)的文風。他的政論指陳時弊,力言革新,寫得很有氣勢。他在散文《岳陽樓記》中提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宏大抱負,歷來為人稱頌。詩作存260多首,有一些反映了勞動人民生活的疾苦,如《江上漁者》:“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詞作傳世僅5首,但水平極高,《漁家傲》(塞外秋來風景異),尤為悲壯慷慨,足可流傳千古。北宋初年詞人多寫離情別緒和男女之情,范仲淹則用以表現(xiàn)邊塞生活,開拓了詞的境界。范仲淹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先導。
范仲淹有《范文正公集》29卷,附錄20卷。較通行的本子是《四部叢刊》影印明翻元刻本;另有康熙間范時崇刻本,該本收入仲淹子純?nèi)?謚忠宣)《范忠宣公集》25卷。
上一篇:《芬奇論繪畫》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榮格心理學綱要》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