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哲學》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德國近代著名思想家黑格爾撰寫的歷史哲學專著。本書根據J·斯播瑞的英譯本翻譯,三聯書店于1956年12月出版。全書40萬字,緒論之后又分4個部分:東方世界(中國、印度、波斯)、希臘世界、羅馬世界(包括拜占庭帝國)、日爾曼世界。此書原為黑格爾在柏林大學所寫的講義,他死后由其學生整理出版。本書是黑格爾客觀唯心主義在歷史哲學中的集中反映。作者在緒論中首先探討了研究歷史的各種方法,把歷史解釋為世界精神的自我體現和自由意志的發展進步,然后又對世界歷史上不同地區的社會進程進行了分析和描述,闡明了人類各種文化的分類和特點,認為精神文明首先從亞洲開始,然后轉移到西方;希臘、羅馬是世界歷史的中心,日爾曼世界是歷史的終結;而作者身在的普魯士國家是歷史發展的頂峰。這種社會歷史觀是19世紀典型的歐洲中心論,實際上是以單一標準來取舍社會發展進程。黑格爾此書的核心是以其客觀唯心主義哲學為基礎,主張理性是世界的主宰,是世界歷史發展的動力;世界歷史的發展就是理性的轉移和發展。同時他將辯證法應用到社會歷史的研究中,試圖在復雜紛紜的歷史現象中歸納出普遍規律,建立了一套嚴密的歷史哲學體系,對后人影響很大。
上一篇:《歷史中的性》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歷史的觀念》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