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黃帝內經》簡稱《內經》,傳為黃帝所作,著作年代不可確考,多數學者認為是戰國至秦漢時的作品,從書中內容來看亦非出自一時一人之手。《內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較完整的醫學理論性專著,它包括《素問》和《靈樞》兩部分,各為81篇。《靈樞》也稱《針經》《九卷》《九靈》《九虛》等名。本書以“黃帝”“岐伯”問答形式而敘論。《素問》中第66~74篇的9篇文字,在六朝時已佚,至唐代王冰補訂7篇,注文疏理,發明經旨,確定《靈樞》之名,后世多所沾溉,其余兩篇宋代時補足,始稱完帙。
《內經》在其學術思想中,貫穿了樸素的唯物辯證法思想,認為“精氣”是產生和構成萬物的本源,人與自然對立統一,生命活動對立統一,形體結構對立統一,用運動變化的觀點看待自然,認識重量現象及病理變化。始終體現整體觀點,如:“天人相參”觀,并創立了陰陽五行、藏象、經絡、病因病機學說,在診法上總結出望、聞、問、切4種診法,在論治中強調人體內外的整體統一,并提出因時、因地、因人制宜的原則,突出了“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預防及早期治療的思想。在養生理論中重視內因即人體“正氣”。本書在治療中強調了針刺療法,而提到藥物治療僅有11處。但確定了虛實補瀉、治病求本、同病異治、異病同治、標本緩急、寒熱溫清等治療原則,被尊為“醫學之宗”,是中醫學必讀之經典。后世對《內經》的研究層出不窮,大體可分校訂疏證、分類研究及專題發揮三類。1956年人民衛生出版社曾影印出版。
上一篇:《駱臨海集》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龔自珍全集》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