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種書體源流淺說》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各種書體源流淺說》,北京中國書法研究社編著,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此書分為5章,各章配以影寫圖版,分別分紹了篆、隸、楷、行、草5種主要書體的歷史源流及演變。此書將甲骨文、大篆、小篆、鐘鼎器的款識歸入篆書一章。自光緒二十五年(1899)在河南安陽小屯村殷墟發掘出刻有甲骨文字的大量龜甲始,使書法研究學者對殷周通用的“古文”——我國最古的一種書體,有了前所未有的了解。大篆又稱籀文。許慎《說文·序》載:“(周)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與古文或異。”此書認為大篆為籀所創,雖此說尚無定論,但大篆由甲骨文演變而成則無疑義。秦始皇“書同文”,而字體“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者也”。秦將文字統一為小篆后,因奏事繁多不便書寫,逐漸將筆劃由圓折變為方直,因始用此書體辦公文的官職名“徒隸”,遂名“隸書”。至漢代,隸書臻至最佳。楷書始于魏盛于晉而流傳至今代不乏人,其分兩大體系——唐碑和魏碑。歐陽洵、虞世南、顏真卿等皆各創一體。“務從簡易,相間流行”的行書,晉為繁榮時期,被推為“書圣”的王羲之,其《蘭亭序》被歷代公認為“天下第一行書”。草書分章草、今草。章草,一說源于漢元帝時黃門令史游,因其傳世書法作品《急就章》,取其“章”字而名;一說后漢章帝喜杜度草書,命其奏章也用草書。今草由后漢張芝將章草變化而成,以體勢聯綿為其特點。從此書論述的各種書體的源流及發展,可見漢字書法革故鼎新的歷史過程。
上一篇:《各國的經濟增長:總產值和生產結構》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咸淳臨安志》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