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馮衍
天地之性,人有喜怒,夫婦之道,義有離合。先圣之禮,士有妻妾,雖宗之眇微,尚欲逾制。年衰歲暮,恨入黃泉,遭遇嫉妒,家道崩壞。
五子之母,足尚在門,五年以來,日甚歲劇。以白為黑,以非為是,造作端末,妄生首尾,無罪無辜,讒口嗷嗷。亂匪降天,生自婦人。青蠅之心,不重破國,妒嫉之情,不憚喪身。牝雞之晨,唯家之索,古之大患,今始于衍。醉飽過差,輒為桀紂,房中調(diào)戲,布散海外,張目抵掌,以有為無。痛徹蒼天,毒流五臟,愁令人不賴生,忿令人不顧禍。入門著床,繼嗣不育,紡績織纴,了無女工。家貧無僮,賤為匹夫,故舊見之,莫不凄愴,曾無憫惜之恩。唯一婢,武達所見,頭無釵澤,面無脂粉,形骸不蔽,手足抱土。不原其窮,不揆其情,跳梁大叫,呼若入冥,販糖之妾,不忍其態(tài)。
計婦當(dāng)去久矣,念兒曹小,家無他使,哀憐姜、豹,當(dāng)為奴婢。惻惻焦心,事事腐腸,讻讻籍籍,不可聽聞。暴虐此婢,不死如發(fā),半年之間,膿血橫流。婢病之后,姜竟舂炊,豹又觸冒泥涂,心為愴然??V谷放散,冬衣不補,端坐化亂,一縷不貫。既無婦道,又無母儀,忿見侵犯,恨見狼藉,依倚鄭令,如居天上。持質(zhì)相劫,詞語百車。劍戟在門,何暇有讓?百弩環(huán)舍,何可強復(fù)?舉宗達人解說,詞如循環(huán),口如布谷,懸幡竟天,擊鼓動地,心不為惡,身不為搖。宜詳居錯,且自為計,無以上書告訴相恐。狗吠不驚,自信其情。不去此婦,則家不寧;不去此婦,則家不清;不去此婦,則福不生;不去此婦,則事不成。
自恨以華盛時不早自定,至于垂白家貧身賤之日,養(yǎng)癰長疽,自生禍殃。衍以室家紛然之故,捐棄衣冠,側(cè)身山野,絕交游之路,杜仕宦之門,闔門不出,心專耕耘,以求衣食,何敢有功名之路哉!
——《全后漢文》
〔注釋〕 牝雞之晨,唯家之索:比喻女人左右家事,家必亡。牝雞:雌雞。索:盡?!∵^差:過分、過度?!〗⒈厚T衍之二子名?!∧嗤浚何蹪?。 化亂:生亂?!〕仲|(zhì)相劫:本指劫持人質(zhì),要挾對方。此指抓住別人話柄,攻其一點,不及其余。
馮衍生活于前后漢之交,據(jù)《后漢書》本傳記載,他博通群書,文才武略兼?zhèn)?。在推翻王莽政?quán)的斗爭中,他投靠淮陽王劉玄,玄死才投降光武帝劉秀,以此為劉秀所忌,廢置于家數(shù)十年。但他不戚戚于貧賤,自稱“三公之貴,千金之富,不得其愿,不慨于懷。貧而不衰,賤而不恨,年雖疲曳,猶庶幾名賢之風(fēng)”。這種仗義守直的處世態(tài)度自然贏得了人們的同情和尊敬。然而他卻與妻子相處不好,長期被家庭紛爭所困擾,到了老年竟把妻子逐出家門。在逐妻之前他寫了這封信給他的小舅子任武達,申述情由。
信中專門數(shù)落妻子的過錯,言詞激烈。所列罪狀大致有五:一是嫉妒兇悍,不讓他蓄妾;二是無中生有,撥弄是非;三是不撫育兒女,不料理家務(wù);四是虐待侍婢,慘無人道;五是奴役兒女,無婦道母儀可言。如此,妻子就是“家不寧”、“福不生”、“事不成”的禍根,罪在不赦,勢在必去。這儼然就是一篇充滿火藥味的逐妻宣言了。
此信也可看作是作者夫妻長期反目乃至破裂的記錄。作者在這里對妻子的指摘當(dāng)然是片面之詞,不可偏信。無論怎么說,在這場家庭悲劇的釀成中,作者同樣負(fù)有不可推卸的責(zé)任。這位老先生恐怕有點怪僻和迂腐。身居貧賤,而夫權(quán)思想又極為嚴(yán)重;發(fā)生矛盾,又往往機械地運用政治手腕來解決,這自然是要壞事的。后來他又把續(xù)娶的第二個妻子逐出,也就不足為奇。為此,此信除了可以說明作者可能因懷才不遇而遷怒于妻室以外,很難說還有其他更重要的社會意義。
不過,唯其如此才使此文特具一番面目:既嚴(yán)肅,又滑稽。嚴(yán)肅中包含著迂腐,滑稽中略帶點辛酸。其具體可議者有三:首先是此信的問世就異乎尋常。在夫權(quán)思想橫行的當(dāng)時,出妻本不要充足的理由,也不要經(jīng)官府批準(zhǔn),可這位老先生卻要一本正經(jīng)地大造輿論,表明自己逐妻有理。別人不屑做的事情,他卻做得那么認(rèn)真,可謂迂腐得可愛。其次是說話無所顧忌。古代的知識分子一般是矢口不談被視為家丑的夫妻不和一類事的,而這位老先生卻對自己的家庭來了一個大曝光,對妻子的所作所為掀了個底朝天。這在古代自然是夠刺激的稀奇事了。再就是極度的夸張使他筆下的妻子形象大為變形,因而具有某種漫畫效果。像用“跳梁大叫,呼若入冥”形容妻子的呼叫侍婢。斥責(zé)妻子的不聽勸告則說:“持質(zhì)相劫,詞語百車。劍戟在門,何暇有讓?百弩環(huán)舍,何可強復(fù)?”經(jīng)這么一描述,他的妻子就成了人見人怕的母大蟲了,能不覺得滑稽可笑嗎?
此等文章前代未見,后世無聞,稱之為天下奇文,大概是當(dāng)之無愧的。
上一篇:《與周弘讓書·〔北周〕王褒》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與姜箴勝門人·〔明〕張鼐》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