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辭章句》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東漢王逸撰。王逸,字叔師,南郡宜城人。順帝時官至侍中,事跡見《后漢書·文苑傳》。舊本題有校書郎中官銜,是其注該書時所居之官。西漢時,劉向首先匯集屈原、宋玉、景差、賈誼、淮南小山、東方朔、嚴忌、王褒等人的作品,加上他自己所作的《九嘆》,成為《楚辭》一書,共16卷,是為中國古代第一部文學家的作品總集。該書即為注釋《楚辭》而作,共17卷,是現存最早的《楚辭》注本。其中前16卷注釋屈原至劉向的作品,第17卷注釋王逸自作的《九思》及班固的作品。也有人認為《九思》的注是王逸之子王延壽或其他后人所作,但其先班固《漢書·地理志·藝文志》,其后謝靈運《山居賦》均有自注,事無確證。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載有古文《楚辭釋文》1卷,篇目次第與今本不同,《九辨》在前,《九章》在后,故知今本書非原書之舊。據朱熹說述,改變該書篇目次第的人,當是北宋仁宗天圣時期的陳說。又據黃伯思《東觀余論》,稱王逸注《楚辭》,序皆在后,如《法言》舊本之例,不知何人移于前。則是連該書的序文,也已非原書之舊了。王逸在漢安帝時任校書郎中,長于訓詁名物;且籍貫在楚地,熟悉楚方言;其注釋多采前人之說,而能有所辯正,使有新義;王逸身為文學家,于每篇注釋前均加有敘文或后序,作為提要,見解亦十分帖切。《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逸注雖不甚詳賅,而去古未遠,多傳先儒之訓詁,故李善注《文選》,全用其文,”其說最為中肯。是歷代學者研究《楚辭》的必讀之書。版本有明夫容館復宋本,清《四庫全書》等刻本,民國間商務印書館《國學基本叢書》等印本。通行版本有1957年中華書局據明汲古閣宋刻洪本重印本。其后宋洪興祖撰有《楚辭補注》13卷,補正該書所未詳,可并參考。
上一篇:《夢的釋義》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樵歌》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