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劍記》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李開先,字伯華,號中麓。山東章丘人。明代戲曲家。著有雜劇、傳奇共9種,今存4種,其中最著名的是《寶劍記》。劇本前有雪蓑漁者(蘇洲)序,說此劇“坦窩始之,蘭谷繼之,山泉翁正之,中麓子成之”,說明此劇是許多人共同創作之成果,而由李開先總其成。《寶劍記》取材于《水滸》中林沖的故事,而情節和人物形象有較大改動。劇中林沖一出場,就高唱“少年豪氣,平生不向權臣屈”,表現了同權貴奸佞勢不兩立的憤激情緒;到梁山后,更是斗志昂揚,“霜刀磨來殺不平”!劇情是:林沖一再上本參奏高俅和童貫結黨營私、禍國殃民,而被高、童設計陷害,刺配滄州,途中又受到各種陷害,被逼上梁山。林沖走后,母親和女兒被逼自殺,妻子張貞娘由于高俅之子高朋要強娶她,自殺未遂而落發為尼。后朝廷懾于梁山英雄威勢,招安宋江、林沖,加封官職,并將高俅父子問成死罪,解至軍前,任林沖發落。林沖報仇后,與貞娘團圓。《寶劍記》突出了忠奸斗爭的主題使林沖的形象有著更深刻的社會意義。這一改動,和作者的遭遇有關。李開先曾因受嚴嵩同黨的傾軋而罷職閑居,因此,“特借以詆嚴嵩父子耳”(《曲海總目提要》)。劇中又突出了林沖的“忠君”思想,是作者思想局限性的反映。劇本最精彩的片斷是寫林沖夜奔梁山的第37出,作者用既疏朗又沉郁的筆調,來渲染環境,加強劇情氣氛,抒發了林沖“丈夫有淚不輕彈,只是未到傷心處”的悲憤情懷,和“專心投水滸,回首望天朝,急走忙逃,顧不得忠和孝”的復雜心情,以及“這一去博得個斗轉天回,須教他海沸山搖”的斗爭決心。作為一個折子戲,至今仍是京昆中優秀劇目。
《寶劍記》有嘉靖原刻本,收入《古本戲曲叢刊初集》。1959年中華書局出版路工輯校《李開先集》,集中收《寶劍記》。
上一篇:《安祿山事跡》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實用主義》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