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計劃》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美國劉易斯著。威廉·阿瑟·劉易斯生于美國黑人家庭,1948年開始研究經濟發展理論問題。1954年發表《勞動無限供給條件下的經濟發展》一文,提出了闡明不發達國家經濟問題的兩個著名模式,即不發達國家的二元經濟結構模式和發達國家與不發達國家之間貿易條件決定的模式,在經濟學界產生了深刻而持久的影響。第二年又出版了《經濟增長理論》,全面分析了影響經濟發展的經濟因素和非經濟因素,至今仍被認為是發展經濟學最重要的著作之一。1979年,由于“對經濟發展,尤其是對發展中國家的研究,作出了開創性的貢獻”,而獲諾貝爾經濟學獎。1966年,劉易斯總結了自己多年在不發達國家從事計劃工作的經驗,加以理論上的闡述,寫成《發展計劃——經濟政策的本質》,即本書。對不發達國家經濟發展的各個方面(如對外貿易、資本集約度、收入分配、稅收和儲蓄、外國援助等)和各種問題(如地區平衡發展、失業、通貨膨脹等)作了十分廣泛而深入的探討,提出了自己的獨到見解;并在理論研究的基礎上,運用投入——產出表和線性規劃技術,闡明了制定經濟發展計劃的理論、方法和社會基礎。被稱為“有關發展中國家經濟計劃方面的權威性的教科書”。劉易斯主張通過制訂經濟發展計劃更有效地利用稀缺資源,從而促進不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但反對制定自上而下無所不包的經濟計劃。主張制定只涉及某些主要指標和重大內容的計劃,并采取經濟的辦法,即通過市場調節,運用經濟刺激和其他間接調控手段保證計劃實現。他強調“統制性計劃”和“指導性計劃”的區別,并指出了指導發生性計劃“更能適應千變萬化的環境”。本書由《諾貝爾經濟學獎獲獎著作叢書》編輯委員會編輯,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88年出版。
上一篇:《發展社會學》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變革社會中的政治秩序》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