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匯》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我國第一部比較通俗、編排方法也有進步的字典,是明代梅膺祚的《字匯》。此書成書于神宗萬歷四十三年(1615)以前,書首有其從兄鼎祚序,作于萬歷乙卯。全書正文以地支字標分12集,連卷首及卷末的附錄,共為14卷,收字33179個。全部有釋義,有注音。又前有首卷1卷,有《運筆》、《從古》、《遵時》、《古今通用》及《檢字》5篇,分講書法、字形變化及難字檢查索引。卷末有《辨似》、《醒誤》、《韻法直圖》、《韻法橫圖》4篇。關于釋義和注音,作者在凡例里說明:“字有體制(字形),有音韻,有訓詁。茲先音切,以辨其聲;次訓詁,以通其義;末采《說文》制字之旨”。
這書最大的貢獻,在全書組織方面創造性地使用部首編字,采取筆畫多少先后排列次序,使查檢大為方便。并且簡化了從《說文解字》以來的字典的部首,共分214個部首字,按筆畫順序排列。從子至亥12集,減并的部首,差不多等于《說文解字》的1/2。這214個部首和筆畫順序的檢字法,從《字匯》起,直到近世的各種詞典,仍在繼續使用。朱彝尊記當時的情況說:“小學之不講,俗書繁興,三家村夫子挾梅膺祚之《字匯》、張自烈之《正字通》,以為免園冊,問奇字者歸焉”。(見《漢簡跋》),此書在《康熙字典》刊行以前,曾風行一時,深入鄉閭。
《字匯》的注音方法是先列反切,后加直音,如“力”字:“郎狄切、音歷”,直音中有聲無字的,則以平上去入四聲互證,或注音近某字。此書所收的字,除去經史常用的外,還有很多通俗字,怪僻不常見的字,則一律不收。對古文俗字皆加說明。在通用字下面,也列有古文或異體。對于每個字都是先注音,后釋義,注音準確,釋義清楚,有時還在注釋末尾,采錄《說文解字》的說法,以指出造字之旨。以上各點,都足以說明編者審慎細心,曾為普通讀者著想。在古代字書中,《字匯》是比較通俗適用的。
上一篇:《奧勃洛莫夫》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安娜·卡列尼娜》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