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資治通鑒長編》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作者李燾,南宋眉州丹稜(今屬四川)人,紹興八年(1138)進士。李燾家富藏書,熟悉本朝典故,一生勤于史籍撰述,著述頗豐,其中最重要的著作就是《續資治通鑒長編》。李燾在《長編》的進書狀中自稱一生“精力幾盡此書”。
此書是記載北宋9朝168年歷史的一部編年體巨著,原書980卷,完成于宋孝宗淳熙十年(1183),是研究北宋歷史的一種最基本的史著。作者非常推崇司馬光和他所著的《資治通鑒》,他的這部《長編》就是追踵《通鑒》而作,《通鑒》撰修過程中也曾先作長編,然后再刪削加工成書。李燾也希望孝宗選人把他這部《長編》最后加工成一部《通鑒》體的史著。《長編》修撰中遵循“寧失于繁,無失于略”的原則,記載極為詳盡,主要取材于宋代的國史、實錄,但并不限于這些材料,而是旁征博引,舉凡經史子集,筆記小說,家乘志狀,只要有關史實,均加以采錄。據不完全統計,今本《長編》所引書籍,有名可考的就有400余種,其中大部分已佚。作者常常在小注中列出對同一件事的不同記載,即便對他并不贊成的歷史人物,也不厭其詳地征引有關他們的記載。這使得《長編》具有非常高的史料價值。
《長編》原本因為篇幅過大,流傳不廣,明初修《永樂大典》時,已經亡佚了徽欽兩朝的記載。自明以后,流傳的只是一部168卷的節本,只包括太祖到英宗5朝的內容。清乾隆間修《四庫全書》時,才從《永樂大典》中輯出原本《長編》,但也非全本,仍缺徽宗、欽宗兩朝的全部記載以及治平四年四月至熙寧三年三月、元祐八年七月至紹圣四年三月共7年的記事。四庫館臣把這個輯本分為520卷。光緒年間浙江書局根據文瀾閣《四庫全書》本刊刻的《長編》,又從楊仲良的《長編紀事本末》中輯出《長編》佚文,編為《續資治通鑒長編拾補》60卷,用來填補閣本《長編》的空白。近年上海師范大學和華東師范大學共同整理的《長編》標點本是目前最好的版本,現正由中華書局陸續出版,標點本的缺點之一是沒有將清人改譯的遼夏等國人名改回原稱,因此造成了一些混亂。
上一篇:《續碑傳集》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續資治通鑒長編紀事本末》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