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辭集注》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南宋朱熹撰。共8卷,附《楚辭辨證》2卷,《楚辭后語》6卷。朱熹以東漢王逸《楚辭章句》、宋洪興祖《楚辭補注》二書詳于訓(xùn)詁,而未得意旨,于是重新編定了該書。所選篇目較前有很大改動,分為《離騷》《續(xù)離騷》兩部分。以屈原賦25篇為《離騷》,目次與王逸《楚辭章句》相同,定為5卷;宋玉以下諸賦僅存《九辯》,《招魂》、《大招》、《惜誓》、《哀時命》、《招隱士》各篇,并新增賈誼《吊屈原賦》、《鵬鳥賦》2篇,共16篇為《續(xù)離騷》,定為3卷。附錄部分,《楚辭辨證》是對歷代舊說的駁正和考證;《楚辭后語》收錄自荀子至呂大臨等人的辭賦共52篇,系根據(jù)北宋晃補之《續(xù)楚辭》、《變離騷》二書加以補定而成,卷首均有朱熹自序。體例仿《毛詩傳》,將各篇分為若干章,每章標(biāo)以“賦”、“比”、“興”字樣。注中所涉及的名物訓(xùn)詁和文字異同,多從《楚辭章句》和《楚辭補注》。而對篇義的解釋,多按照“微言大義”的傳統(tǒng),陳述自己的見解,不免有曲解之處。又如收入揚雄的《反離騷》1篇,本極不合體例,但朱熹認(rèn)為,“欲因《反騷》而著蘇氏、洪氏之貶詞”,因此也收錄了。《楚辭》舊本原有東方朔《七諫》、王褒《九懷》、劉向《九嘆》、王逸《九思》等篇,該書均予刪除;晃補之《續(xù)楚辭》、《變離騷》二書各有20卷。該書《楚辭后語》僅余6卷,故有“去取特嚴(yán)”之稱。而該書的編撰宗旨,據(jù)周密《齊東野語》記載紹熙內(nèi)禪事說,趙汝愚被貶到永州安置,至衡州卒,朱熹為之注《離騷》以寄意。該書的學(xué)術(shù)價值不高,但因朱熹是南宋著名理學(xué)家,在后世中有很高的地位,所以該書對后世仍有較大的影響,對古代文化的繼承和傳播,有一定的貢獻(xiàn)。清《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亦折衷其事,評價說:“是書大旨,在以靈均放逐,寓宗臣之貶,以宋玉《招魂》,抒故舊之悲耳。固不必于箋釋音葉之間,規(guī)規(guī)爭其得失矣。”版本有南宋端平二年(1235)朱鑒刊本,有1953年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影印本;各種清刻本和民國間印本;1962年江蘇人民出版社據(jù)《古逸叢書》原版影印本;以及197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新版排印本等。
上一篇:《梼杌閑評》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正字通》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