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無論七律與五律,在創作中一般要求中間二聯對仗,唐宋以來的名家名篇也多遵從這個規律,這幾乎成了今人創作的鐵律,但是有沒有其他特殊形式或變通呢?答案自然是肯定的,下邊我們就舉例說明特殊情況。
(1)通篇對仗者。異彩紛呈的唐人作品如王冠一樣璀璨奪目,哪一顆是那王冠上的珍珠呢?說法不一,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被稱為孤篇蓋全唐,崔顥的《黃鶴樓》被稱為唐人第一律,聲名能與之相匹的大概只有老杜的《登高》。試看杜甫《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值得一提的是,通篇對仗并非格律要求,往往是詩人從修辭角度考慮,李嶠有幾首應制詩很有名,如《奉和七夕兩儀殿會宴應制》等,均用通篇對仗。
(2)通篇不對仗者。律詩雖以中二聯對仗為顯著特征,但亦有突破者,比如李白的《夜泊牛渚懷古》:
牛渚西江夜,青天無片云。登舟望秋月,空憶謝將軍。
余亦能高詠,斯人不可聞。明朝掛帆席,楓葉落紛紛。
僧皎然也有《訪陸鴻漸不遇》一首:
移家雖帶郭,野徑入桑麻。近種籬邊菊,秋來未著花。
到門無犬吠,欲去問西家。報道山中去,歸來每日斜。
以上兩例均平仄和諧,不可將其簡單的歸結為古體詩,可看作律詩的特例,《唐詩三百首》中也歸結到律詩旗下,此或即所謂不可因律害意的典范,不過這樣的作品畢竟少見,個人以為初學者不宜效法。
(3)蜂腰體。所謂蜂腰體是指律詩中頷聯不對,僅頸聯對仗者,如杜荀鶴的《吊李翰林》:
何為先生死,先生道日新。青山明月夜,千古一詩人。
天地空銷骨,聲名不傍身。誰移耒陽冢,來此作吟鄰。
無家對寒食,有淚如金波。斫卻月中桂,清光應更多。
仳離放紅蕊,想像顰青娥。牛女漫愁思,秋期猶渡河。
首聯“無家對寒食,有淚如金波。”對仗而頷聯“斫卻月中桂,清光應更多”失對。
此外,還有前三聯對仗,尾聯不對者,如老杜的《詠懷古跡之一》: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以上范例無論哪句對仗,都有一個共性,即鄰句互對。律詩中還有一種特例叫做扇對,即“隔句對”,如白居易的《感舊》:
縹緲巫山女,歸來七八年。殷勤湘水曲,留在十三弦。
苦調吟還出,深情咽不傳。萬重云水思,今夜月明前。
其中的首聯和頷聯形成對仗,在“扇對”章節中已詳細說明,此不贅述。
總之,在律詩中,對仗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中二聯互對只是最基本的對仗形式之一,也是律詩格律的最基本要求,還有很多特例和變通,看了上邊這些例子,我們對律詩的對仗全貌大概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在創作實踐中,也盡可以使用扇對、偷春、蜂腰等各種特殊的對仗手法,使對仗的形式更加豐富新穎,別具一格。
上一篇:初學者如何提高對仗水平
下一篇:對仗最基本特征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