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郡國利病書》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明末清初顧炎武撰。顧炎武(1613~1682),字寧人,號亭林,生當明末清初易代之際,注重民族氣節,不肯出仕,以處士終。所著有《日知錄》等,為清代學術開辟門經之作。作者從明崇禎十二年(1639)27歲時,即開始廣泛搜求史籍、實錄、方志、文集、小說、邸鈔中有關國計民生及輿地沿革的資料,并參以作者游歷時的實地考察所得,準備編寫《肇域志》一書。其后因資料過于繁富,于是將其分別編為《肇域志》和《天下郡國利病書》2種。其中《肇域志》主要論述輿地沿革,《天下郡國利病書》主要論述財政經濟。張元濟跋解釋《天下郡國利病書》的編纂宗旨說:“蒞民之事,得其道則得,失其道則病。利則其民奮,而國隨之以興;病則其民悴,而國隨之以亡”。認為該書“無非欲詔示后世,使凡有國有家者知此數事,推而至于其他”。該書內容側重于政治、經濟和軍事,故有人稱之為經濟地理學,梁啟超稱之為政治地理學。分為沿革、山川、城池、古跡、市鎮、風俗、賦役、屯墾、水利、漕運、兵防、馬政、鹽政等門類,對于各地的兵防、兵要地理以及賦稅和水利狀況尤為重視。如關于三吳地區的水利,輯錄了宋郟亶《上言蘇州水利》、郟喬《論水利》、單鍔《吳中水利書》,以及明代夏元吉、徐獻忠、周忱、崔恭、徐貫、金藻、歸有光、呂光詢等人的大量奏折。全書體現出作者經世致用的指導思想。取材主要為實錄、邸抄、文集及各種史料,也包括一些罕見或已經失傳的碑刻及地方史志資料,梁啟超評價說,該書“資料之搜羅和別擇,實占全工作十分之七八”,因而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初稿編成于清康熙元年(1662),然末成定稿,與《肇域志》同為未完成之作。原稿不分卷,分訂為34冊,其中第14冊已佚。后《四庫全書》和梁啟超將其著錄為100卷,《蘇州府志》稱其為120卷。此書有光緒五年(1879)薛氏桐華書屋重修刻本、光緒二十六年(1990)廣雅書局刻本,及《四部叢刊》據原稿影印本等多種版本。
上一篇:《大藏經》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天體運行論》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