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又稱《四庫全書總目》,此書的編纂幾乎是與《四庫全書》的纂修工作同時開始的,《總目》的編纂主要是出于纂修《四庫全書》工作本身的需要。乾隆三十八年《1773),在各省采進書籍陸續送到《四庫全書》館以后,就由各個纂修官分頭校閱圖書,并為其經手的每種書籍各撰一篇提要,撰寫提要的纂修官們都是學有專長的飽學之士,其中包括戴震、周永年、邵晉涵、翁方綱、程晉芳、姚鼐等一大批著名的學者,在撰寫各種書籍的提要時,大致按照他們的特長進行分工。各書提要撰寫完畢之后,把它們集中起來由總纂官紀昀、陸錫熊等人進行審訂,從而決定各書的取舍,選中的則編入《四庫全書》,不取的則將提要附入《總目》的存目之中。
經過紀昀等人修改后的提要,再加以分類編排,就形成了《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此書共200卷,按經史子集四部分類,各部之下再分小類,某些小類下面又分子目,總為44個小類、66個子目。本著“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的宗旨,在四部之首各冠以總序,各小類之首冠以小序,概述這一部類的源流演變,說明類目分合的理由,關于提要的撰寫體例,《總目凡例》規定:“每書先列作者之爵里以論世知人,次考本書之得失,權眾說之異同,以及文字增刪、篇帙分合”。提要詳晰介紹和評騭了《四庫全書》著錄、存目的各種書籍,系統總結了中國學術的淵源流變,為后人治學指點了門徑。
《四庫總目》在乾隆四十七年(1782)已經編纂完畢,以后隨著《四庫全書》的屢次抽換或增補,《總目》也一再修改,最后終于在乾隆六十年由武英殿刊刻成書。它共計載錄圖書10254種、172860卷,其中包括正式著錄的書3461種、79309卷,以及存目書6793種、93551卷。1965年中華書局將《總目》斷句影印出版,并把乾隆五十二年從《四庫全書》中抽毀的11種著作的提要也補在后面,還把阮元的《研經室外集》(即《四庫未收書提要》)也作為附錄收了進去。這個影印本編有書名及作者姓名索引,檢尋起來十分方便。此書1983年再版。
上一篇:《四庫全書大辭典》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國初群雄事略》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