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言》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清李漁撰。李漁字笠翁,清代著名文學家、戲曲家。一生遍游天下,康熙時流寓金陵(今江蘇南京)。平生著作有書序、傳記、史斷、雜說、碑銘、論贊及詩賦詞歌曲等數十種。尤精曲譜,有《風箏誤》等傳奇10種。該書為作者一生所著詩文及雜著的匯編,自稱所著詩文雜著未經繩墨,不中體裁,上不取法于古、中不求肖于今,下不覬傳于后,不過自為一家,因此不稱為集、而稱為《一家言》。又名《笠翁一家言》、《李笠翁一家言》。共16卷。其中包括《文集》4卷;《詩集》3卷;《余集》即詞令1卷,附《窺詞管見》22則;《別集》即歷代史紀2卷;《閑情偶寄》即雜著6卷。書前有丁澍、包璿《序文》及作者于康熙十一年(1672)所作自序。《詩集》中如《贈俠少年》說:“生來骨格稱頭盧、未出須眉已大夫。九死時拚三尺劍,千金來自一聲盧。歌聲不屑彈長鋏,世事惟堪擊唾壺。結客四方知己遍,相逢先問有仇無。”極具盛唐遺風。《閑情偶寄》共分為詞曲、演習及聲容、居室、器玩、飲饌、種植、頤養等8部,其中《詞曲部》和《演習部》實為戲曲理論專著,后人曾錄出單印,名《李笠翁曲話》或《笠翁劇論》。《詞曲部》論戲曲創作,含結構、詞采、音律、賓白、科諢、格局6項。《演習部》專論戲曲表演。其書在明末清初戲曲理論方面成就卓著,如提出“填詞之設,專為登場”,強調舞臺表演的重要性;要求劇作者要做到“手則握筆,口卻登場,全以身代梨園,復以神魂四繞,考其關目,試其聲音,好則直書,否則擱筆”;認識到戲劇結構的重要性,自稱“填詞首重音律,而予獨先結構”,并提出有“立主腦”、“密針錢”、“減頭緒”等具體手法;賓白要個性化,“語求肖似”,“欲代此一人立言,先以代此一人立心”;格局中戲劇的收尾要”自然而然,水到渠成”,“最忌無因而至,突如其來,與勉強生情,拉成一處”。丁澍評價《一家言》是:“匠心獨造,無常師,善持論,不屑依附古人成說”。包璿評價該書是:“寓道德于詼謔,藏經術于滑稽,極人情之變,亦極文情之變”。版本有雍正八年(1730)芥子園刻本,上海會文堂石印本等。
上一篇:《鮚埼亭集》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七略》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