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音注》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元胡三省撰。胡三省(1230~1302),南宋末元初時人,因該書注成時,南宋已亡,故題為元人。浙江天臺人,宋理宗寶祐進士。北宋司馬光等撰《資治通鑒》,共294卷,為中國古代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巨著,《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說“其書網羅宏富,體大思精,為前古之所未有;而名物訓詁,浩博奧衍,亦非淺學所能通”;“文繁義博,貫穿最難”。胡三省自稱:“溫公作《通鑒》,不特紀治亂之跡而已。至于禮樂、歷數、天文、地理,尤致有詳。讀者如飲河之鼠,各充其量”。因此,最早已有司馬光的門人劉安世撰《音義》10卷,為《資治通鑒》作注,但其書已佚。南宋以后,書中所述尤有許多不易為后人明了之處,更有蜀人史炤《通鑒釋文》等多種注本出現。注者紛紛,但多失之簡略,且多舛誤。至胡三省時,于是匯合群書,訂偽補漏,而成該書。元袁桷《清容集》載《先友淵源錄》敘述說,胡三省“日手鈔定注”,而今本題作“音注”,估計為作者所自改定。但該書的實際內容,不僅限于音注,而且包括文字校勘,以及對有關典章、制度、音韻、訓詁等方面內容的詳細訂補,考辨精辟。在官制、地理方面,成就尤大,與宋王應麟《通鑒地理通釋》齊名。《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贊說它“于象緯推測,地形建置,制度沿革諸大端,極為賅備”,“可謂能見其大矣”。同時該書對《資治通鑒》中細小的具體問題,也多能有所訂正。如《周顯王紀》秦大良伐魏條注說,大良造下當有衛鞅二字;《唐代宗紀》董晉使回紇條注說,此韓愈狀晉之辭,容有溢美;又嚴武三鎮劍南條注說,武兄再鎮劍南,蓋因杜甫詩語致誤;《唐文宗紀》鄭注代杜悰鎮鳳翔條注說,如上卷所書,杜悰鎮忠武,不在鳳翔等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其“并能參證明確,而不附會以求其合,深得注書之體”;“較尹起莘《綱目發明》,尤相去九牛毛也”。該書在宋亡以前已經完成,后因遭兵亂遺失,又重新撰寫,前后歷時30年,稿三失,倍經艱辛。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二年(1285)編定后,即成為迄今為止《資治通鑒》一書的最好注本。該書第一稿曾與《資治通鑒》單行,依《經典釋文》例,為廣注97卷。重新撰寫的第二稿,始以考異及所注者散入《資治通鑒》正文之下。目前流行的1976年中華書局出版的《資治通鑒》標點本,即采用胡注本,用小字排出。其后專門研究胡注的著作,主要有清代趙紹祖《通鑒注商》18卷,陳景云《通鑒胡注舉正》1卷,錢大昕《通鑒注辯正》2卷。同時,因作者生于南宋亡滅、元兵南下之際,對天下興亡感觸較深,有關議論及悲憤之情在注文中亦隨處可見,表現出了作者心中蘊藏的亡國遺民不忘恢復的思想。抗日戰爭時期,陳垣曾據此著成《通鑒胡注表微》一書,指出作者對宋朝仍稱“我朝”、“我宋”,單稱“宋”字為后人刊刻時所改正等,是研究胡注及胡三省個人思想的重要參考書籍,胡三省另有《資治通鑒釋文辨誤》12卷,為糾正史炤等《釋文》中的錯誤而作,可并參考。
上一篇:《讀通鑒論》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辭海》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