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春秋末老子撰。共81章。分為《道》、《德》上下兩篇,共5000余字,因此又別稱為《道德經》、《五千言》。老子是先秦時期著名思想家、哲學家,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在哲學上提出了“道”、“陰陽”、“有無”等理論概念,認為“有無相生,難易相成”,正反兩方面相互轉化,認為保持虛靜、柔弱、不爭的狀態更能爭取主動,提出了“道之為物,惟恍惟惚”的宇宙起源思想。在政治思想方面,主張積極入世,建議王侯以“無為而無不為”的方式治理天下,在政治理想上主張復古,恢復上古結繩記事相互無爭的社會狀態。老子的學說對后世產生了重大影響,在其影響下,先后產生了戰國黃老道德家學派、莊子學派、漢初黃老學派、東漢道教和魏晉玄學等流派,對戰國法家思想的形成也有很大的影響。關于老子的姓字和生卒年代等,歷來說法不一。有老子、李耳、老聃、老萊子、太史儋幾個名字。目前學術界大多認為老子其人可能生活在春秋末年。據《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說,老子仕周,見周室衰微,于是離去,經過函谷關(一說散關),被關令尹喜留住,“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終”。目前學術界大多認為,該書可能成書于戰國中前期。是中國古代重要典籍之一,道家一派的主要經典著作,與儒家的重要經典《論語》齊名。該書的注本和版本很多。早期的注本有東漢成書的《老子河上公章句》和三國魏王弼《老子注》。《河上公章句》本今有宋刻本傳世,有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初編)影印本。《老子注》有1980年中華書局《王弼集校釋》本等。唐初傅奕校定有《道德經古本篇》,其中包括項羽妾本、安丘望本、河上丈人本幾種古本,項羽妾本出于項羽妾冢,學術價值較高。現存的石刻本有14種,其中以唐太宗時期虞世南校寫的石刻本和唐中宗景龍二年(708)易州龍興觀道德經碑的石刻本為最早。此外還有為數眾多的唐寫本殘卷,散見于各地保存的敦煌經卷中。1973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甲乙兩種抄本,甲本抄于漢高祖劉邦稱帝以前,乙本抄于漢惠帝、文帝即位以前,內容及章次都與傳世本不同,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歷代的研究、考釋著作重要的有明焦竑《老子翼》、清畢沅《老子道德經考異》、近人羅振玉《道德經考異》等。目前較為流行的注本有馬敘倫《老子校詁》,有1956年古籍出版社本及1974年中華書局本;朱謙之《老子集釋》,有1963年、1984年中華書局本;任繼愈《老子今譯》、《老子新譯》,分別于1956年、1985年由古籍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陳鼓應《老子注譯及評介》,有1984年中華書局本。。在歷史上,《老子》一書兩度遭到禁毀,第一次是公元前213年秦始皇的焚書禁令,第二次是公元4世紀前秦苻堅曾明令禁止老莊之學,違者處死。
上一篇:《羅馬史》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肇域志》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