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娥冤》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關漢卿最主要的代表作雜劇《感天動地竇娥冤》,簡稱《竇娥冤》,是中國古典悲劇的典范,“列之于世界大悲劇中亦無愧色”(王國維《宋元戲曲史》)。《竇娥冤》的題材源于《漢書·于定國傳》和干寶《搜神記》中“東海孝婦”的故事。但關漢卿在改編成雜劇時結合對元代社會生活的觀察和體驗,極大地豐富了它的內容,成功地塑造了竇娥的舞臺藝術形象,描寫了她一生的悲慘遭遇,揭露了當時社會惡人橫行、官吏昏憒和法制黑暗的真實情況,同時表現了竇娥的斗爭精神。全劇情節是:竇天章為了還債和換取赴京趕考的川資,便把早年喪母的7歲女兒竇娥送到蔡婆家去做童養媳。竇娥成婚后不久丈夫死去,年僅17歲的竇娥和蔡婆兩代孀婦相依為命。蔡婆出城索債,賽盧醫欲謀財害命,正碰上地痞張驢兒和他的父親。張氏父子借口救活蔡婆,要逼蔡婆和竇娥嫁給他們父子,蔡婆屈從而竇娥堅決拒絕。張驢兒為了威逼竇娥和他成婚,想毒死蔡婆,不料卻毒死自己的父親。他又借此威脅竇娥,竇娥仍不屈從,他便誣告竇娥投毒殺人。官吏受賄,屈判竇娥死罪。竇娥臨刑,發下三樁誓愿(血飛白練、六月降雪、亢旱三年),以明自己的冤枉。“若沒些兒靈圣與世人傳,也不見得湛湛青天。”這三愿都實現了。后竇天章做了高官,才昭雪此案。竇娥在綁赴法場途中唱道:“為善的受貧窮更命短,造惡的享富貴又壽延。天地也,做得個怕硬欺軟,卻原來也這般順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為地?天也,你錯勘賢愚枉做天! 哎,只落得兩淚漣漣!”臨刑前唱:“這都是官吏每無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難言”。通過竇娥血淚的控訴,引起人們對封建社會現存秩序與傳統觀念的懷疑,把竇娥悲劇的意義升華到一個新的高度。《竇娥冤》是偉大的現實主義杰作,而竇娥三愿實現的情節,則表現了人民群眾要求申冤復仇的愿望和真理不可戰勝的力量,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明末葉憲祖、袁于令把《竇娥冤》改編成傳奇《金瑣記》,寫竇娥臨刑時天降大雪,因而得救,磨平了原作的棱角,減低了它的斗爭性。《竇娥冤》自問世以來久演不衰,許多劇種都對它進行改編演出,還被譯成多國文字介紹到國外。
《竇娥冤》的古代版本,主要有《元曲選》萬歷本、《古名家雜劇》萬歷本和《古今名劇合選·酹江集》崇禎本。
上一篇:《禹貢》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章氏遺書》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