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虛上林賦》簡介|介紹|概況
賦篇名。又名《天子游獵賦》,或分為《子虛賦》、《上林賦》二篇。西漢司馬相如作。關于此賦寫作原委,《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載:“(相如)客游梁,梁孝王令與諸生同舍。相如得與諸生游士居數歲,乃著《子虛》之賦。……居久之,蜀人楊得意為狗監,侍上。上讀《子虛賦》而善之,曰:‘朕獨不得與此人同時哉!’得意曰:‘臣邑人司馬相如自言為此賦。’上驚,乃召問相如。相如曰:‘有是。然此乃諸侯之事,未足觀也。請為《天子游獵賦》,賦成奏之。’上許,令尚書給筆札。相如以‘子虛’,虛言也,為楚稱;‘烏有先生’者,烏有此事也,為齊難;‘無是公’者,無是人也,明天子之義。故空藉此三人為辭,以推天子諸侯之苑囿。其卒章歸之于節儉,因以風諫。”關于此篇分合及題目,歷來多有不同意見。《史記》、《漢書》均將此賦作為一篇收錄,梁代蕭統《文選》始分為二篇,以前半題為《子虛賦》,后半題為《上林賦》。宋代王觀國《學林》卷七說:“司馬相如《子虛賦》中,雖言上林之事,然首尾貫通一意,皆《子虛賦》也。未嘗有《上林賦》。”清代閻若璩《潛丘札記》卷五說:“真《子虛賦》久不傳,《文選》所載,乃《天子游獵賦》,昭明誤分之而標名耳。”。近人高步瀛《文選李注義疏》引吳汝綸說:“《子虛》、《上林》一篇耳。下言‘故空藉此三人為辭’,則亦以為一篇矣。而前文《子虛賦》乃游梁時作。及見天子,乃為《天子游獵賦》,疑皆相如自為賦序,設此寓言,非實事焉。楊得意為狗監,及天子讀賦,恨不同時,皆假設之詞也。”日人瀧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說:“愚按《子虛》、《上林》,原是一時作,合則一,分則二。而‘楚使子虛使于齊’,‘獨不聞天子之上林乎’,賦名之所由設也。相如使鄉人奏其上篇,以求召見耳。”現在一般認為,此賦雖可分為《子虛》、《上林》二篇,但內容前后銜接,亦可作為一篇來讀。全賦當是相如在原《子虛賦》的基礎上又加構思補綴而成。關于此賦主旨,亦有不同意見。司馬遷《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說:“相如雖多虛辭濫說,然其要歸引之節儉,此與《詩》之風諫何異。揚雄以為靡麗之賦,勸百諷一,猶馳騁鄭衛之聲,曲終而奏雅,不已虧乎?”今人一般認為,此賦的主觀意圖是要對帝王貴族的奢侈腐化、揮霍浪費起諷諫作用,然而由于鋪寫上層社會的享樂生活所占篇幅過大,反而迎合了帝王好大喜功的心理,賦末簡單的正面說理被掩蓋了,諷諫作用是很微弱的。但它反映了漢帝國無可比擬的氣魄和聲威,宣揚了大一統思想.也多少表現了一種發揚蹈厲的精神,因而具有一定的時代意義。作品在客觀上也暴露了當時帝王貴族驕奢淫逸的生活,對我們今天來說,也有一定的認識意義。在藝術形式上,此賦結構宏大,辭采富麗,描寫場面雄偉壯觀,氣勢波瀾壯闊,但過于鋪排夸張,臃腫板滯,又多生詞僻字,文字艱深,遂成文章病累。此賦是漢代大賦的代表作品,在漢賦發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對后來的辭賦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上一篇:《女媧補天》簡析|導讀|概況|介紹
下一篇:《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簡析|導讀|概況|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