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上桑》簡介|介紹|概況
漢樂府民歌篇名。最早著錄于《宋書·樂志》,題為《艷歌羅敷行》。《玉臺新詠》題為《日出東南隅行》。《樂府詩集》收入《相和歌辭·相和曲》,題為《陌上桑》。晉崔豹《古今注》說:“《陌上桑》者,出秦氏女子。秦氏,邯鄲人,有女名羅敷,為邑人千乘王仁妻。王仁后為趙王家令,羅敷出采桑于陌上,趙王登臺,見而悅之,因置酒欲奪焉。羅敷巧彈箏,乃作《陌上桑》之歌以自明,趙王乃止。”唐吳兢《樂府古題要解》說:“案其歌詞,稱羅敷采桑陌上,為使君所邀,羅敷盛夸其夫為侍中郎以拒之,與舊說不同。”宋朱熹《語類》說:“《羅敷行》:‘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正相戲之詞;又觀其氣象,即使君也。得此一解,舊說可廢。‘青絲為籠系’以下,明明寫出是富貴人妻,而非尋常采桑婦也。‘使君遣吏往’,既得其姓名,又悉其年歲,明知是妻,因以共載戲之。羅敷答之云云,則已明識其夫而戲之云爾。”又說:“此說與舊說趙王家令王仁事不同,而與秋胡事頗類。舊稱《陌上桑》有二:一為《羅敷行》,一為《秋胡行》。王筠《陌上桑》云:‘秋胡始停馬,羅敷未滿筐’,李白《陌上桑》:“使君且不顧,況復論秋胡’,蓋為一事矣。然安知不為秋胡本辭,王仁妻即引用本辭以拒趙王,而后人遂誤為以王仁妻為邯鄲女耶?”(鄭文《漢詩選箋》引)今人朱東潤主編《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說:“本篇敘述一個太守調戲采桑女子而遭到嚴辭拒絕的故事,贊美了女主人公的堅貞和智慧,暴露了太守的丑惡和愚蠢,反映了當時上層社會人們的荒淫和無恥。”今按,此篇是漢樂府民歌中最優秀的作品之一。詩中敘述一個太守調戲采桑女子羅敷而遭到嚴辭拒絕的故事,成功地塑造了羅敷美麗堅貞的形象,表現了她機智勇敢的斗爭精神,揭露了漢代高官大吏荒淫無恥的丑惡面目。兩漢時期,豪門貴族憑借權勢霸占勞動婦女的事屢見不鮮。因而,這首詩的內容具有深刻的社會現實意義。此詩在藝術上也取得了較高的成就。一是實處虛寫,虛處實寫,構思很巧妙。羅敷的美貌本是具體可見的,但作者卻不作具體直接的描寫,而是通過觀者的反應,采用側面烘托的手法去虛寫,收到了強烈的藝術效果。羅敷的精神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作者卻通過一個具體可感的故事,通過羅敷的言行去實寫,從而形象而生動地表現出她的堅貞和智慧。二是鋪排夸張與細節描寫相結合。詩中寫羅敷的服飾、觀羅敷的種種表現以及羅敷夸夫等,都是逐項鋪排夸張,文辭飛動,給人以酣暢淋漓、汪洋恣肆的美感。同時這鋪排夸張又與細節描寫結合得很緊,如“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須。少年見羅敷,脫帽著帩頭”,“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趨”等,人物舉止神態都栩栩如生,雖為夸張非實之辭卻使人感到真實可信。另外,此詩的結尾也饒有余味,給讀者留有想象的余地。
上一篇:《陳情事表》簡析|導讀|概況|介紹
下一篇:《雪后書北臺壁二首》簡析|導讀|概況|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