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嚴謹縝密的謀篇布局
《淮南子》書名原為《鴻烈》,依據是《淮南子·要略》說“此《鴻烈》之《泰族》也”,《要略》是《淮南子》的序言,因此淮南王稱自己的書叫《鴻烈》。西漢末年,劉向負責校訂整理《鴻烈》,此書才改名為《淮南》,并分為內、外篇。東漢大學者許慎作《淮南間詁》,屬于解釋《淮南》字詞的書,說“鴻,大也;烈,功也。凡二十篇,總謂《鴻烈》”,他解釋“鴻”和“烈”的字義,是巨大的功業。東漢后期的高誘給《淮南》作序說明作注的目的時說“鴻,大也;烈,明也;以為大明道之言也”,說“烈”是“明”,意即明道。東漢以后,又有人將《淮南》與《鴻烈》合在一起稱為《淮南鴻烈》。總之,《淮南子》的早期書名繁多,直到唐初史臣編《隋書》,其中有一篇《經籍志》記載隋代以前藏書的書目,開始稱此書為《淮南子》,流傳至今。這是《淮南子》書名的演變過程。
《淮南子》全書除《要略》外,其余二十篇篇題皆有“訓”字,如《原道訓》《俶真訓》《地形訓》等。一般認為“訓”字不是劉安著書時所加,很可能是高誘注《淮南子》時所加,當然對此相關學者也有不同的意見,有學者認為“訓”即訓解,是指每篇的作用就在于訓解某種理論,那就屬于劉安所加了。
《淮南子》的結構嚴謹、秩序井然、條理分明。從現存的《淮南子》可以推斷,寫作有明確的集體分工,事前確定了統一的提綱,然后由若干人分別撰寫,最后有人加以貫通,并歸納全書寫成提要。由于劉安本人才學甚高,他對于全書的編寫和潤色的功勞不可低估。全書共有專題論文二十篇,題目整齊,篇幅規模相當,內容互相聯系、各有側重,顯示出極高的組稿和統稿水平。
根據各篇的內容歸納和總序性質的《要略》提示,二十篇論文的要點可以簡述如下:
《原道訓》是全書的總綱,主旨在于闡述“道”這一核心概念的特性、作用及其發展變化的規律,認為“道”是宇宙的本原和演化的動力,空間上無所不在,時間上無窮無盡,形態上無所不能。“道”的核心表現是“無為”,即順應自然的形勢而有所作為,這是君言治國修身的根本。
長沙馬王堆3號漢墓中表現漢代宇宙觀的帛畫
(湖南省博物館:《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文物出版社,1973年)
《俶真訓》,俶指始,真指本真,意即道之本真的開始。文章接著《原道訓》側重講“道”的歷史變化,通過自然界的演變規律來認識人類社會的發展,尤其注重“人”與“道”的關系,指出道德與仁義的先后順序,強調只有返璞歸真,才能復興道德,建立一個理想的社會。
《天文訓》是一篇重要的天文學文獻,論述了宇宙的起源路徑、日月星辰的分布及運行規律、風雨雷電的形成原因等,也涉及二十四節氣、“八風”和“五音”“十二律”等歷法、氣象和音樂方面的問題。
《地形訓》是一篇重要的地理文獻,以九州為中心,層層擴展到八殥、八纮、八極,體現了劉安“大九州”的觀念;本篇還記載了九座大山、九個關塞、九個大湖和黃河、長江、淮河、遼河等四十余條重要的水道;文章還涉及農作物、礦產等經濟地理情況;尤為重要的是,作者將地與人的關系相聯結,認為生活在不同生存環境的人具有不同的風土人情、生理表現和心理特征。最后記載了分布于海外的三十六國。
《時則訓》論四時運行的變化規律,是古人長期對天象、物侯等四季規律觀察和總結的產物,要求主政者施行法令要順應時節。文中十二個月的月令,貫穿著“順天而行,莫違天時”的精神,體現了天人相應的思維。
《覽冥訓》,覽指觀察,冥指幽冥,意即觀覽深微幽冥的道理。這是全書從自然向人事論述的轉折,主要講自然與人類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復雜關系,指出人的意志必須符合客觀規律,人類必須順應大道、返歸自然。
《精神訓》是“生命論”哲學,論述了生命的起源、構成要素和價值以及養生之道的問題。人是由精氣產生的,精神和形體來源于天地,因此氣、神、形三者相互依存、相互影響,而以神為主。身體和五官都是效法自然的結果,因此人的一切行為受自然規律的制約。本篇著重強調了“養生”,在老莊豁達和豪放的生死觀基礎上,只有“輕天下、細萬物、齊生死、同變化”,才能不為外物所牽累。
《本經訓》,本指開始,經指不變之常,意即治亂得失的不變道理。文章認為長治久安的根本是掌握大道,天下混亂、國破家亡的原因,就在于統治階級無窮無盡的嗜欲。
《主術訓》指君主的治國之術,即論君主統治的道理。治國要實行“無為而治”,要遵循自然和社會規律。治國重在安民,“政苛則民亂”,為政宜簡,不要多事擾民;治國要依靠大眾的力量,“積力之所舉,則無不勝也;眾智之所為,則無不成也”;治國要量才而用、任人唯賢,“所任者得其人,則天下治,百姓附”“所任者非其人,則國家危,百姓亂”;治國要依靠法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定以后,中程者賞,缺繩者誅;尊貴者不輕其罰,而卑賤者不重其刑”;國君還要利用權勢的力量達到以小制大的目的,“得勢之利者,所持其小,其存甚大,所守甚約,所制甚廣”。同時,君主要加強自身的修養,處處以身作則,做好示范榜樣。
《繆稱訓》,繆指謬誤、不同,稱指借用、采用;意即借助同類事物來擯除錯誤的異說。文中首先論述了道德與仁義的關系,“道滅而德用,德衰而仁義生”,仁義是道滅德衰的產物。指出世界是可知的,天、地、人都有規律可循。把握禍福、輕重、德怨等的相互轉化關系。圣人治政要“無所不用”。君子治國要善于“舉賢”,要拋棄偏見、用其所長,廣選人才、集合眾力。
《齊俗訓》,齊指齊同,俗指禮俗(禮節、習俗),意指看齊不同的禮俗。文章指出不同時代、不同地區的禮俗不同,都有其存在的基礎及合理性,不能以某種禮法標準去統一,也不能強迫人們接受,要“入其國者問其俗,入其家者避其諱”。
《道應訓》舉例說明“道”的應驗,是“道”的具體運用,屬于《原道訓》的續篇,但以寓言故事、對歷史事例等對《原道訓》進行形象化的解說。全篇共有五十余則,有近二十則見于《呂氏春秋》,近十則見于《莊子》,每篇結尾都以老子(或莊子)語錄結尾。
《氾論訓》廣泛引用歷史事例來闡明“道”的觀點,即“博說世間、今古得失,以道為化,大歸于一”。本篇強調文明是不斷發展的,不宜盲目是古非今,說“先王之制,不宜則廢之;末世之道,善則著之”,根據具體的情況利用文明的成果,“茍利于民,不必法古;茍周于事,不必循舊”,反映了發展變化的進步歷史觀。
《詮言訓》,詮即就,詮言是就萬物的宗旨說明它的特征,也就是詳細闡明事理的言論。本篇的核心是“無為者,道之本也”,“無為”是“道”的本質要求,要做到“無為”,就得消除欲望、仁義和智慧,返璞歸真,貽養天性。
《兵略訓》屬于軍事理論,是先秦兵家軍事思想的總結和創新。基本觀點是戰爭起源于物質的匱乏,戰爭有正義與非正義的區別,只有正義的戰爭才能激勵士兵、團結百姓,戰爭勝敗的根本在于政治的清明與否,將領要根據客觀條件靈活運用戰爭策略。
《說山訓》《說林訓》,說是指寓言箴語、歷史故事等,山、林指如山如林那樣眾多,本篇是解說自然和社會中各種事理的箴言妙語。
《人間訓》以大量的歷史事例、寓言故事來論述人世間的各種互相對立的關系,以禍與福的關系為主,并涉及得失、損益、利害、功罪、取舍、毀譽、徐疾、賞罰、成敗等內容,富于哲理性、充滿辯證法。
《修務訓》,修是勉勵,務是趨向,意即勉勵人們尤其是統治者奮發進取,為人民謀利益。本篇詳盡闡析了“無為”思想的實質內涵,即按照自然和社會規律辦事,并批判了莊子的消極“無為”,屬于積極的“無為”,而“有為”是違背自然規律,將自己的意愿強加給別人。文章強調了學習的重要性,認為人必須學習才能成才,學習要能持之以恒,要培養獨立的見解。
《泰族訓》,族是聚集,泰族的意思是將古今萬物的道理聚集在一起。本篇是全書的總結,集中論述了天道與人道的關系,認為“道”是客觀存在的,是人類文明的根本,強調治國應遵循自然規律,做到無為而治。
《要略》是全書的總序和提要,詳細闡述了本書的寫作目的是“紀綱道德,經緯人事”,即以道與德為綱來討論人世之事;寫作原則是“言事”與“言道”并重,既避免空談無根又避免就事論事;寫作方法是“多為之辭,博為之說”,即反復言說,廣泛稱引。本篇還詳細說明了二十篇的創作宗旨及相互之間的關系,體現了嚴密的結構體系。
總之,全書二十一篇,除《要略》屬于全書的序言,其他二十篇基本按照天、地、人的順序,分為三個部分:《原道訓》《俶真訓》是講“道”的起源、特征及其在自然和社會發展中的規律,是全書的總綱;《天文訓》《地形訓》《時則訓》主要討論天文地理和四時運行的規律;《覽冥訓》《精神訓》《本經訓》講自然的規律在養生、治政方面的應用;《主術訓》《繆稱訓》《齊俗訓》《道應訓》《氾論訓》《詮言訓》《兵略訓》討論的是社會、政治的具體問題;《說山訓》《說林訓》屬于寓言、箴言和故事的匯集;《人間訓》《修務訓》《泰族訓》主要討論人間的禍福等對立關系,強調積極的無為觀。二十篇的安排章章相聯,環環緊扣,構成了一個完美的整體。從內容上看,舉凡宇宙、天地、四時、政治、經濟、軍事、社會、人生等社會生活的各個重要領域,基本都有涉及,因此具有百科全書的性質。
上一篇:《淮南子》的作者究竟是誰?
下一篇:《淮南子·豐富多彩的寓言世界》精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