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典故·易水寒
【出典】 見“壯士悲歌”條。
【釋義】 戰國末燕國太子丹為了抵御秦國的兼并戰爭,派荊軻刺秦王。臨行,送軻至易水。荊軻決心犧牲,高歌作別,其詞有“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之句。后世常用此典表示抵御強暴或表達悲壯感情。
【例句】 ①但易水歌傳,子山賦在、青史名留。(朱敦儒《木蘭花慢·和師厚和司馬文季虜中作》837)這里“易水歌”指“司馬文季”在被俘中所寫作的表達悲憤感情的詩歌。②江南江北雪漫漫,遙知易水寒。(向子諲《減字木蘭花·紹興乙丑大雪行鄱陽道中》958)作者在江西“鄱陽道中”遇到大雪,因而想到被擄到北方的宋徽宗與宋欽宗。“易水”在當時金人中都(今河北)附近,故而用“易水寒”之典。其意雙關,一方面表現北地之寒,一方面也反映了作者對于以強暴為立國之本的金國的痛恨。③一封清詔下金鑾,臨遣講鄰歡。誰問火云揮汗,要看易水搖寒。(曹勛《朝中措》[一封清詔下金鑾]1229)作者被遣出使金國,正值“火云揮汗”的夏日,但他希望自己能成為一個可“障狂瀾”的壯士,故用“易水寒”之典,以表達壯懷。④易水蕭蕭西風冷,滿座衣冠似雪。正壯士、悲歌未徹。(辛棄疾《賀新郎·別茂嘉十二弟》1914)作者用歷史上幾個帶有悲憤氣氛的離別的故事以表現他與“茂嘉十二弟”的傷別之情,故用及荊軻壯別之典。⑤恨前此、燕丹計早,荊慶才疏、易水衣冠,總成塵土。(趙文《鶯啼序·有感》3324)作者為南宋遺民,宋亡于強暴之元朝,詞中化用本典對荊軻刺秦王不成而深致感慨。⑥易水風寒,壯士悲歌,關山萬里離別。(趙文《疏影·道士朱復古善彈琴……》3324)這里用“易水寒”之典以形容朱復古琴聲之悲涼,并反映了作者的亡國之痛。
上一篇:宋詞典故《斬樓蘭》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
下一篇:宋詞典故《月妖避仁杰》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