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接受我的選民的囑托,那是在一年以前。一個不相識的青年寫信給我,一開頭就引用了四句詩
“請拾起我,拾起我吧,
不要讓我霉爛在地上!
這不是對生存的祈求,
而是對貢獻的渴望。”
我原本也是詩歌的愛好者,出于說不清的原因,二十年來已和詩歌絕緣,對詩歌的感觸,早已遲鈍。不過,富于激情的詩,仍然會引起我詩樣的激情。這短短四句詩,像四支壓緊了的彈簧,在我頭腦里散發開來,推動我不遺余力去為一個選民辦理一樁具體的事情,替一個自學成材卻遭到阻礙的青年去大聲疾呼,爭取貢獻的機會。終于打開了一些局面。
盡管在忙亂生涯中我對這信和詩只匆匆一瞥,盡管我的記憶力已隨白發的增多而大為減退,這落地果實的呼吁,卻深深印入我的腦際。使我在亂糟糟的叫囂中聽出了更多更大的理直氣壯的呼聲;透過一些茫然的眼神,看出千百萬希望興奮的目光炯炯;體察到身邊無數沸騰著的赤熱的心。
遺憾的是我對詩壇陌生得很,雖然我也想,但終于沒有去查明詩的出處和寫詩的人。
一年過去了。一年后的今天,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得到一本青年詩人傅天琳的詩集《綠色的音符》。一個閑暇的夜晚,我偶然拿起它隨意翻翻。突然,一句熟悉的詩映入我的眼簾:
“這不是對生存的祈求,
而是對貢獻的渴望。”
原來,那四句詩竟在這集子里頭尋覓到了。我重新讀起這小本詩集來。從第一首直讀完第六十七首。我原本是想去探索一下那樣牽動我那位青年朋友心靈的內容,卻沒想到得到的卻是“發現自己的歡喜”。
我跨進了萬象生機的果園,滿眼青春的異彩,一片鳥鳴嚶嚶。我為花蕾上隱約殘留的一絲淚痕而震動,我為暴風雨中掙扎過來亭亭玉立的嫩枝而欣喜。我再看到豐碩的累累柑桔,重嘗到檸檬汁酸澀后的回甜。于是,陳年的井水又漾起了新波。
我兩眼漸漸惺忪起來,惺忪里四行字跡在書上跳動:
“天就要黑了,
該死!我還剩一塊地。
急搓散啐在手心的唾液,
把鋤頭攥得更有力!”
朦朧間我感到一只青年的手猛地把我推醒。
第二天,我將昨夜讀詩感受告訴兩個文藝界的朋友。他們微笑地聽著。然后親切而平靜地對我說:“冷靜一下,再細讀看看。”
隔了兩天,我真的又把詩集細讀起來。奇怪,雖然有些詩仍然一如前夜那樣使我激動,但有些詩卻不再那么引起我的激情了。闔上書,我微感若有所失,總覺得還該有些什么沒有被寫進去。不知不覺我曾經勉為其難作過幾天語文教師的習氣又冒出來,居然從中挑出了一些不貼切的詞語、贅筆和病句。我不能不佩服這兩位朋友的高明,指引我觀察出白玉中的瑕疵。不過,有瑕的白玉終究是白玉。我熱誠地希望也堅決相信琢玉者一定會把它琢磨得晶瑩剔透的。
青年朋友們,我向你們推薦《綠色的音符》這本詩集,不僅是向你們推薦一個渴望貢獻者的貢獻,更是向你們推薦一顆渴望貢獻者的熱烈赤心。
(1982年4月)
(1990年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重慶廣播新聞作品選》)
賞析這是在電臺廣播的一篇書評,也可以說是一篇有真情實感的隨筆,它是用詩的語言寫成的。
傅天琳何許人也?據《文學家辭典》載:她是一位當代女詩人。1946年生于四川資中縣。1961年于重慶電力技術學校畢業后,被分配到市郊云山農場種果樹,直到1980年。在這期間她從事詩作,先后在《紅巖》、《四川文學》、《星星》、《人民文學》上發表。她的詩作風格細膩,構思新巧,出版了詩集《綠色的音符》、《在孩子和世界之間》等。《綠色的音符》獲中國作家協會第一屆“1979——1982”全國新詩二等獎。傅天琳是在天府之國沃土上成長起來的自學成才的一位女詩人。
楊鐘岫,1982年寫這篇書評時,女詩人剛剛嶄露頭角,他讀了《綠色的音符》詩集,從第一首讀到第67首,深為這位渴望貢獻者的一顆赤子之心所感動,于是提筆為文,通過廣播向青年人推薦。
在書評中他沒有逐篇評論其詩作,全文只舉出其中的兩首,寫出自己讀后心靈的顫動。一首是:“請拾起我,拾起我吧,不要讓我霉爛在地上!這不是對生存的祈求,而是對貢獻的渴望。”這短短四句詩,像四支壓緊的彈簧,在他頭腦里散發開來,推動他不遺余力地去為一個選民辦理一樁具體事情,可見這詩的感染力之強。在以后讀到詩人的集子之后,也只舉出其中的四句,就是“天就要黑了,該死!我還剩一塊地。急搓散啐在手心的唾液,把鋤頭攥得更有力!”他感到這四行字在書上跳動,不自覺地進入了一種幻景:
“我跨進了萬象生機的果園,滿眼青春的異彩,一片鳥鳴嚶嚶。我為花蕾上隱約殘留的一絲淚痕而震動,我為暴風雨中掙扎過來亭亭玉立的嫩枝而欣喜。我再看到豐碩的累累柑桔,重嘗到檸檬汁酸澀后的回甜。于是,陳年的井水又漾起了新波。”
他的這種夢幻,這種感受,充分顯示了詩的魅力,詩的力量。是對詩集的最好的評價,對青年詩人的衷心的贊美。
這篇短文與形形色色的應景之作完全相反,對一詩界新人既有恰當的贊譽,又如實地指出其詩作的微瑕,完全出自內心,表露自己的真情,是一首詩,是一支歌。楊鐘岫早年多有詩作。近年以牛翁為筆名在《重慶晚報》上開辟了《朝聞夕議》專欄,幾乎每天一篇,寫了千篇文章,可是也還在寫舊體詩,他仍是一位詩人。這篇隨筆就顯示了他詩人的情懷,詩人的氣質。他把詩情注入到隨筆之中,開出一朵富有詩情畫意的奇葩,這就為隨筆這個園地增光添彩了。
上一篇:《榕樹的風度》原文|賞析
下一篇:《湯島滿》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