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呂相絕秦》簡介|介紹|概況
此文選自《左傳·成公十三年》。舊傳是春秋時魯國史官左丘明作。題目為后人所加。秦晉兩國,都是春秋時期爭霸的大國,既是近鄰,又有姻戚關系,交往頻繁。但有時從各自的政治利益出發,或時而友好,或時而兵戎相見。魯成公十一年(前580年),秦晉盟于令狐,秦桓公歸而叛盟,并挑唆白狄和楚國夾擊晉國,晉厲公便派大夫呂相出使秦國,數其罪而絕之。清余誠《古文釋義新編》說:“只為背盟起見,因備溯先世之事,竟把秦晉之世好,寫成世仇,好則歸之己,惡則歸之人。既有道人之好處,亦略而不詳;有道人之惡處,皆因人而起。故言辭極婉曲中都含極憤怒意。敘至背盟伐狄與楚作盟兩確證,直使秦桓無可置喙。說到絕秦處,牽定諸侯,兩意雙鈴,聽秦自尋一條路走。觀此可以想見麻隧誓師之詞,是奮三軍之勇,固宜其克敗秦師也。至行文之妙,一波未平,一波隨起,前后相生,機神鼓蕩。有頓挫處,有跌宕處,有關鎖處,有收束處,有變換處,長短錯綜,縱橫排奡,無美不備,應是左氏得意之作。”清吳楚材、吳調侯《古文觀止》說:“秦晉權詐相傾,本無專直。但此文飾辭駕罪,不肯一句放松,不使一字置辯,深文曲筆,變化縱橫,讀千遍不厭也。”近人吳曾祺《左傳菁華錄》說:“呂相之言,顛倒是非,于事理全悖。而其詞令之工,實為罕見。《傳》于一篇之終,敘出令狐之盟及召狄與楚事,所以證明其曲在秦,其直在晉,其戰敗之端,實由于此。此為左公最著意處,非泛泛作余波也。蓋秦桓導楚為虐,為左公所深惡,故特立此一罪案。”此篇是晉大夫呂相出使秦國“歷數其罪而絕之”的外交辭令。絕,指斷絕外交關系,類似今之最后通牒。呂相作為外交官,在指責秦國時,處處站在晉國的立場上,維護晉國的利益,他把晉國說得情理兼備,能夠主持主義,始終保持友好愿望,幫助秦國排紛解難,偶爾反擊,也是忍無可忍,出于自衛;而秦國卻反復無常,蠻不講理,背信棄義,為諸侯所痛恨。這篇外交辭令,雖然不無偏頗袒護之嫌,卻有委婉機智之巧,具有高超的藝術性,它運用詞語頗費斟酌,褒貶鮮明;援引歷史事件,因國而異,隨事而殊;渲染與描述,交替運用,縱橫變化,雄辯滔滔,竭盡巧言善辨之能事,實開戰國游說之先河。唐劉知幾《史通·申左篇》說:“尋左氏載諸大夫辭令,行文應答,其文典而美,其語博而奧;述遠古則委曲如存,征近代則循環可覆。必料其功用厚薄,指意深淺”,贊賞之情,溢于言表,亦當指此類篇章而言。
上一篇:《春燈謎》簡析|導讀|概況|介紹
下一篇:《晏子春秋》簡析|導讀|概況|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