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父逐日》簡介|介紹|概況
神話篇名。選自《山海經·海外北經》。題目是后人所加。晉郭璞《山海經注》說:“夸父者,蓋神人之名也。其能及日景而傾河渭,豈以走飲哉,寄用于走飲耳。幾乎不疾而速,不行而至者矣。此以一體為萬殊,存亡代謝,寄鄧林而遯形。惡得尋其靈化哉!”晉陶淵明《讀山海經》詩云:“夸父誕宏志,乃與日競走。俱至虞淵下,似若無勝負,神力既殊妙,傾河焉足有!余跡寄鄧林,功竟在身后。”今人袁珂《山海經校注》說:“《大荒北經》云:“‘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戴天。有人珥兩黃蛇,把兩黃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將飲河而不足也,將走大澤,未至,死于此。’即此一神話之異文。其言‘后土生信、信生夸父’,而《海內經》記‘炎帝生炎居,炎居生節并,節并生戲器,戲器生祝融,祝融生共工,共工生后土’,則夸父者,炎帝之裔也。以義求之,蓋古之大人(夸,大;父,男子美稱)也。共工之力,能以摧山;‘土伯九約,其角觺觺’(見《楚辭·招魂》,王逸注:土伯,后土之侯伯。);而姜姓之蚩尤,亦‘獸身人語,銅頭鐵額’(《御覽》卷七八引《龍魚河圖》)。‘齒長二寸’(《述異記》):是炎帝裔屬中,頗不乏魁梧奇偉之巨人也。”《山海經·海外北經》還記載著一個“博父國”,有些學者認為“博父”即是“夸父”,其國中皆巨人;所以,茅盾在《中國神話研究ABC》中認為夸父不僅是人名,也是一種族的名稱。上海古籍社《中華活葉文選》:“夸父為了征服灼熱的太陽,敢于大膽地追趕它,并闖進了太陽里面去。但他終于犧牲了。他死后,還將他的手杖化為一片樹林,給后人蔽陰納涼。里面反映了我國古代人民對于征服自然的強烈愿望和積極的幻想。”今人楊公驥《中國文學》說:“在這神話中,寓言式地形象地反映了人的看法和理想;只有重視時間和太陽競走的人。才能走的快;越是走的快的人,才越感到腹中空虛。這樣才能需要并接收更多的水(不妨將水當作知識的象征)也只有獲得更多的水,才能和時間競走,才能不致落后于時間。神中的巨人,‘地之子’夸父之所以失敗,是由于當時客觀上水不足。他不是懶死的,是在追求‘水’(知識和真理)的路途上渴死的。夸父英雄的悲劇結局,正是我們偉大的先人對自己的寫照。”這是一則悲壯的神話故事,塑造了一個英雄夸父的形象,反映了原始人在實際生活中同自然斗爭的堅決意志,表現了人們對勇敢、力量和偉大氣魄的歌頌,對死后不忘為人民造福的崇高精神的贊美。夸父這種勇于探索的精神和自我犧牲的崇高品質,表現了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富有獻身精神和堅強意志的優秀民族。采用夸張的手法和神奇的描寫,展現了夸父的偉大形象,氣魄宏大,主題深刻而突出。
上一篇:《天論》簡析|導讀|概況|介紹
下一篇:《嬰寧》簡析|導讀|概況|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