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子乘舟》簡介|介紹|概況
《詩經·邶風》篇名。《毛詩序》說:“《二子乘舟》,思伋、壽也。衛宣公之二子爭相為死,國人傷而思之,作是詩也。”宋朱熹《詩集傳》:“二子謂伋、壽也。乘舟,渡河如齊也。”“舊說……公令伋之齊,使賊先待于隘而殺之。壽知之,以告伋。伋曰:‘君命也,不可以逃。’壽竊其節而先往,賊殺之。伋至,曰:‘君命殺我,壽有何罪?’賊又殺之。國人傷之而作是詩也。”清姚際恒《詩經通論》:“小序謂‘思伋壽’,此有可疑。……夫殺二子于莘,當乘車往,不當乘舟。且壽先行,伋后至,二子亦未嘗并行也。又衛未渡河,莘為衛地,渡河則齊地矣。皆不相合。《毛傳》則謂‘待于隘而殺之’,亦與乘舟不合。……故此詩當用闕疑。”方玉潤《詩經原始》:“然此詩舍卻二子,亦無他解。況《序》于《新臺》后,則其跡尤顯然可見。但詩人用意甚微而婉,不可泥詩以求事,尤不可執事以言詩。當迂回以求其用心之所在,然后得其意旨之所存。詩非賦二子死事也,乃諷二子以行耳。”今人高亨《詩經今注》:“衛宣公誘奸他的父妾夷姜,生子名伋,又霸占伋的聘妻宣姜,生子名壽、名朔。宣姜要害死伋,好立她的兒子為衛君。宣公信從她,叫伋出使齊國,預先派一批人假扮盜匪,埋伏在路上,等伋經過時把他殺死。壽把這一陰謀告訴伋,勸他逃往別國。伋不肯。當伋將乘船赴齊時,壽想替他死,來到船上,用酒把他灌醉,自己坐一只船,載著使者的旗幟,往前走去。假盜把壽殺死。伋醒后,坐船追去,假盜又把伋殺死。衛國有人知道這一陰謀,因作此詩,抒寫為伋、壽耽憂的情感。”袁梅《詩經譯注》:“衛宣公派親信殺害了他的兒子,當時人們同情被害者,憎恨衛宣公謀殺親子的獸行,就發出這不平之鳴。”藍菊蓀《詩經國風今譯》:“一個普通衛國人民因他的兩個兒子遭了冤枉事避難他鄉,哀思之余,并祝其平安無事。”這是一首送別詩。語言質樸自然,情感鮮明、強烈。
上一篇:《書摩崖碑后》簡析|導讀|概況|介紹
下一篇:《五倫全備記》簡析|導讀|概況|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