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應氏·步登北邙阪》簡介|介紹|概況
詩篇名。三國魏曹植作。曹植《送應氏》有兩首,此為第一首。關于其寫作緣起,曾有不同的說法。《文選》六臣注劉良說:“送應琚、應玚兄弟。時董卓遷獻帝于西京,洛陽被燒,故多言荒蕪之事。”元劉履《選詩補注》卷二說:“豈子建為平原侯時,玚為庶子,心親義密,其于送別,殆不自知其詞之切至歟?”清吳淇《六朝選詩定論》卷五說:“當是二應自朔方避難至鄴,及朔方稍定,有故暫歸,子建送之作詩。乃從洛陽起興,既非送別之地,亦非朔方所繇之路,蓋借洛陽以況朔方也。李太白曰:‘洛陽系天下之盛衰。’洛陽如此,朔方可知。通篇當以游子為主,登北邙而望者,即此游子也。”張玉穀《古詩賞析》卷九說:“此在北邙送應歸家之詩。應家汝南,在洛陽之東南,歸途必過洛陽,而洛陽新亂,汝南亦騷動不寧,應氏之歸,心必惶遽,故亦為之傷感也。”現在一般認為,此詩當作于建安十六年(211)。是年七月,曹植隨曹操西征馬超,路過洛陽。而此時應琚、應玚兄弟又要自洛陽北上,故曹植作詩送別。詩中描寫了董卓之亂后洛陽和中原大地的殘破荒涼景象,反映了民生凋弊滿目凄涼的社會現實,抒發了無限悲涼的感慨。作為一首送別詩,此詩卻不從送別入手,而是代游子抒發懷鄉別土的感情,同時又把這種感情與特定的社會歷史背景結合起來加以描寫,其立意之深遠,構思之新穎,超出一般的送別詩。為了抒情的需要,作者也沒有按照送別行程的順序去寫,而是截取途中登望一節,借滿目凄涼之景,抒沉郁悲涼之情,情景結合自然。
上一篇:《送元二使安西》簡析|導讀|概況|介紹
下一篇:《送德輪行者》簡析|導讀|概況|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