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愈膏肓疾賦》簡介|介紹|概況
唐文篇名。柳宗元作。宋晏殊云:“此賦膚淺,不類柳文,宜去之。”(柳集本篇題下注)王應麟《困學紀聞》卷十七《柳州文可疑諸篇》同意晏殊之說,清吳汝綸亦云“此非柳文,他唐人為之耳”(《柳州集點勘》)。何焯《義門讀書記》認為“其詞氣似柳少作,未謹潔奧峭耳”。今人高海夫說:“這首賦的著作權,還應該是柳宗元的?!币驗榉穸ū疚臑榱谠鳌八鶕碛?,不過‘膚淺’二字而已。是膚淺,還是深醇,由于各人體味不同,感受各異,這原是文學欣賞中屢見不鮮的事。只據此遽定作品的真偽,是沒有多少說服力的。何況,‘一個大作家決不能有一顆印章,在不同作品上都蓋上同一的印章’(《布封文鈔》第一四頁)。‘不失本調而兼眾調’,這在任何一個大作家的集子里都是可以常常看到的。作者在《吊屈原文》中,特別突出地強調了、贊頌了屈原于‘進俞、緩之不可為’之時,竟‘厲針石而從之’,其所用之事,所表現的精神,與此賦前后一脈相承,若合符契”。以為何焯的話”倒不無道理。原因倒卻不是‘未謹潔奧峭’,而是由于賦中所表現的還沒有后期作品中那種悲憤沉痛的感情,而只是知難而進的壯志雄圖,是一股頑強的精神交織著滿懷的信心”(《柳宗元的辭賦》,載《柳宗元散論》)。本文假借晉景公及其臣下與醫生秦緩論辯膏肓之疾能否醫治,衰敗的國家能否振興的問題,提出了治理國家“寧關天命,在我人力”的樸素唯物主義觀點,表達了作者振興唐朝的愿望和信心。
上一篇:《惜往日》簡析|導讀|概況|介紹
下一篇:《感遇·樂羊為魏將》簡析|導讀|概況|介紹